中膂俞。中,與外、與旁相對,指體內。膂,脊骨也。俞,輸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為腎之所主,內藏水液,水液氣化后由此外輸膀胱經,故名中膂俞。別名之意與中膂俞同。
定位:骶正中嵴(第3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3骶后孔。
解剖:有臀大肌,深層為骶結節韌帶起始部;當臀下動、靜脈的分支處,布有臀下皮神經。
主治:腹瀉;疝氣;腰骶痛。
功效:強健腰膝、清利濕熱。
操作:直刺1~1.5寸。
配合谷、足三里主治痢疾。
中膂俞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中,與其余三髎穴相對處于中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定位:在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后孔。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后支處;布有第3骶神經后支。
主治:便秘,腹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腰骶痛。
功效: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操作:直刺1~1.5寸。
配中極、曲骨主治小便不利;
配關元俞、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小腸,小腸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小腸腑的濕熱之氣由此外俞膀胱經。出處:《脈經》:“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
定位:位于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后支的外側支;布有第一骶神經后支外側支,第五腰神經后支。
主治:緩解治療小腹脹痛、遺精、遺尿、疝氣、腰骶疼痛、盆腔炎等。
功效:外散小腹內部之熱。
操作:小腸俞穴直刺0.8-1寸,局部酸脹;小腸俞穴向下斜刺2-2.5寸。
配腎俞穴、三陰交穴、三焦俞穴、關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結石;
配天樞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關元穴治腹脹、痢疾、便秘。
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定位: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后孔。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4骶神經后支。
主治:1. 腹痛,便秘;
2. 小便不利;
3. 帶下;
4. 腰骶痛。
功效: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礙等。
配足三里、天樞主治泄瀉;
配風市、昆侖主治腰痛。
出處:《針灸甲乙經》:“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上髎主之。”
上,指本穴相對于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三穴而言為上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后孔處。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當額外側動、靜脈后支處;布有第一髂神經后支。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陽萎,腰痛。
功效: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操作:直刺1~1.5寸。
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療小便不利。
1、府舍。府,臟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于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于臟腑,故名。
2、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沖門穴傳來的風氣,沖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于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主治:腹痛,疝氣,積聚
功效:潤脾之燥,生發脾氣。
操作:直刺1~1.5寸。
配氣海治腹痛。
別名:屏翳 《甲乙》、金門 《千金》、下極 《金鑒》、海底 《六集》、下陰別 《素問》
釋義:在前后陰之間,其前為前陰,后為后陰,本穴會與二陰之間,且為任、督、沖三脈之會,故名。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后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解剖:淺層布有股后皮神經會陰支,陰部神經的會陰神經分支。深層有陰部神經的分支和陰部內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功效:醒神鎮驚,通調二陰。
主治:1.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痔疾,脫肛。
2.溺水,窒息,產后昏迷,癲狂。
操作:取仰臥式,將雙腿屈膝盤起。將雙手相對合搓熱之后,用左手按摩會陰穴。按摩速度和力量以適應為度,一邊按摩—邊默數1~100個數。即按摩的次數,一上一下為1次功。當會陰穴有了熱脹感時,即停止按摩。隨著氣力、體力增強之后,可以增加按摩次數。練這節功法之時,要意念會陰穴。
1、配三陰交,有強陰醒神的作用,主治產后暴厥。
2、配魚際,有養陰瀉熱的作用,主治陰汗如水流。
3、配中極、肩井,有行氣通絡,強陰壯陽的作用,主治難產,胞衣不下,宮縮無力,產門不開等。
4、配腎俞,治遺精。
5、配蠡溝,治陰癢。
6、配人中,陰陵泉,治溺水窒息。
1、《流注指微賦》:禁針(平日)。
2、《針灸銅人經》:灸三壯,主會陰、谷道瘙癢。
3、《針灸甲乙經》: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卷九: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會陰主之。
4、《針灸聚英》:卷一: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
5、《普濟》: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沖心。
6、《針灸資生經》:卷四:產后暴卒,灸會陰,三陰交。
1)白環俞。白,肺之色也,氣也。環,古指環狀且中間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之氣。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臀部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2)腰俞穴。腰,腎之府也,此指穴內氣血有寒冷之性。俞,輸也。腰俞穴名意指穴內氣血來自腰臀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其性寒濕,表現出腎氣的潤下特征,故名腰俞穴。
定位:骶正中嵴(第4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4骶后孔。
解剖:在臀大肌中,骶結節韌帶下內緣;有臀下動、靜脈,深層為陰部內動、靜脈;布有臀下皮神經,深層為陰部神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水氣冷降后循膀胱經下行,小部分水氣吸熱后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臀之熱。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功效:外散腰臀之熱。
主治:1. 遺尿,遺精。
2. 月經不調,帶下。
3. 疝氣。
4. 腰骶痛。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坐骨神經痛、子宮內膜炎、小兒麻痹后遺癥、下肢癱瘓等。
配承扶、大腸俞主治二便不利;
配委中主治腰背痛。
穴義: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
胞,包裹胎兒的膜質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它與心下膈膜中外輸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與膀胱俞穴相對應,氣血物質的來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來推導,本穴物質應該是膀胱腑氣化的干燥氣態物,何以本穴物質為膏脂之類呢?這是因為本穴與膀胱俞穴二穴的氣血物質并非只來自膀胱腑,而是來自膀胱腑與胞宮。從人體重力場來看,膀胱與胞宮皆處于同一層次,坐標位置的高度相同,氣血物質的特性相同,氣血物質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輸膀胱經,只不過胞宮外輸的氣血物質中脂質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輸的氣血物質中水濕成份偏多罷了。但在人體重力場中,由于膀胱俞穴與胞肓穴所處的坐標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輸的氣血物質才表現出不同的氣血特征,這就是該穴的氣血物質是以脂質為主而非以干燥水氣為主的原因所在)。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正當臀上動、靜脈;布有臀上皮神經,深層為臀上神經。
主治:1. 泌尿生殖系統疾?。喊螂籽?,尿道炎,尿潴留,睪丸炎,小便不利,陰腫。
2. 消化系統疾?。耗c炎,便秘,腸鳴,腹脹。
3. 其它:坐骨神經痛,腹直肌痙攣,腰背部軟組織疾患。
操作: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臀部放散;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委中治腰痛。
秩,古指官吏的侍奉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之氣。本穴所在為膀胱經,五行之水當值為官,其侍奉者金氣也。邊,旁也,側也。該穴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于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肌肉層中氣化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并循膀胱而行,冷降之氣補充了膀胱經的地部經水,故名。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有臀大肌,在梨狀肌下緣;正當臀下動、靜脈;布有臀下神經及股后皮神經,外側為坐骨神經。
意義: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于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涼濕。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為水液后循膀胱經下行。
功效:降溫生水。
主治:1. 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
2. 小便不利;
3. 便秘,痔疾。
操作:直刺1.5~2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梨狀肌綜合征等。
配殷門、陽陵泉、委中主治腰腿痛。
《甲乙經》:“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痛,不得小便。”
《千金方》:“秩邊,包肓主癃閉下重,大小便難。”
《銅人》:“五痔發腫。”
陰,指陰性水濕。廉,收廉之意。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本穴物質為急脈穴擴而至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此水濕風氣散熱吸濕冷縮并聚集穴內,本穴如同肝經水濕的收廉之處,故名。
定位:位于人體的大腿內側,當氣沖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解剖: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有旋股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深層為閉孔神經的淺支和深支。
穴義: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律:化雨冷降并下傳陰廉穴;
作用功效:收引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功效:收引水濕。
主治:經不調,赤白帶下,少腹疼痛,股內側痛,下肢攣急。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配曲骨穴、次髎穴、三陰交穴治濕熱下注之月經不調、白帶多、陰門搔癢、股癬等;
配腎俞穴、大赫穴、命門穴、太溪穴治婦人不孕、男子不育癥;
配委中穴、次髎穴、膀胱俞穴治膀胱炎、膀胱結石。
?。?)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維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足少陽陽蹺脈之會。本穴位處髖部肌肉豐滿之處,穴內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地部后氣化出大量陽氣,穴內氣血既為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同合陽穴于陽蹺脈的氣血之性,故為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定位: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淺部為闊筋膜,深部為臀中肌及臀小肌,淺層布有臀上皮神經和髂腹下神經外側皮支。深層有臂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臂上神經。
功效: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主治:1.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證;
2. 疝氣。
操作:直刺1.5—2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腰骶髖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1)急脈。急,急速也。脈,脈氣也。該穴名意指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風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吸熱上行的弱小陰濕水氣,至本穴后,因受沖脈的外散之熱,此陰濕水氣脹散并化為強勁的風氣循肝經而行,故名。
2)羊矢。羊,動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內氣血如羊屎般飽滿堅實。理同急脈名解。
定位:位于人體的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沖穴外下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
解剖: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方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
【穴義】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傳章門穴及陰廉穴。
【功能作用】生風化濕。
【治法】寒則微灸,熱則逆經推按。
主治:疝氣,陰挺,陰莖痛,少腹痛,股內側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大敦穴治疝氣、陰挺、陰莖痛、陽痿;
配陰包穴、箕門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治下肢痿癱、小兒麻痹。
別名:五里穴。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氣血的作用范圍如五里之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濕及水濕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后由天部歸降地部,覆蓋的范圍如五里之廣,故名。五里名意與足五里同。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解剖:有內收長肌,內收短??;有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閉孔神經淺支和深支。
穴義:肝經的冷降水濕及脾土塵埃在此覆蓋五里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及隨風氣中吹帶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由天冷降歸于地部。
作用功效:固化脾土,除濕降濁。
主治: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睪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疬。
操作: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大腿前側面。應注意避開股動、靜脈、血管。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配三陽絡穴、足五里穴天井穴足五里穴、歷兌、三間穴治嗜臥欲動搖;
2、配血海、三陰交、風市,有養血祛風的作用,主治陰囊濕疹;
3、配氣海,太沖,有舒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睪丸腫痛;
4、配中極、陰陵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甲乙經》:少腹中滿,熱閉不得溺,足五里主之。
《千金方》: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
《圖翼》:主治腸風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四肢不得舉。
1、環跳。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后,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并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2、臏骨。臏,膝蓋骨也。骨,腎氣也。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發之氣旺盛,使人體的活動如膝關節般運轉自如。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臏者取義則正相反)。髖骨名意與臏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與外相對,指內部。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后地部水濕氣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膽經氣血的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各,指穴周各部。環各名意指膽經的涼性水氣在此輸向髖之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髀,通脾,指穴內的肌肉部位。樞,門戶的轉軸也。髀樞名意指穴內的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并輸向穴外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髀,通脾,指穴內脾土。厭,厭惡也。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的水濕太過則為穴內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厭。
定位: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經、閉孔內?。欤┡c上下孖肌。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外側支和臀上皮神經的雙重分布。皮下筋膜發達,富有纖維和脂肪組織,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墊。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經由骨盆出閉孔內肌上方的梨狀肌下孔。該點的體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向下則投影在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稍內側。坐骨神經的內側有股后皮神經、臀下神經,血管及陰部神經、血管等。神經下方的閉孔內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叢的肌支支配。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腦血管病后遺癥,腰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腳氣;感冒,神經衰弱,風疹,濕疹。
操作:1、針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療坐骨神經及下肢疾患。
2、針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脹感可達外生殖器,治療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針尖向髖關節直刺2.0~2.5寸,局部酸脹感,治療髖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殷門、陽陵泉穴、委中穴、昆侖穴,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經痛。
配居髎、委中、懸鐘,有祛風除溫散寒的作用,主治風寒濕痹證。
配風池穴、曲池穴,有祛風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遍身風疹。
?。?)承扶。承,承擔、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和經水中夾帶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經經水在上、次、中、下髎穴四穴處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氣血物質實已變為經水與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為吸熱氣化,水濕氣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則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質質干堅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隨膀胱經經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運行緩慢。本穴物質為水液與脾土物質的混合物,其運行變化為水液氣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運行量小,如從小孔中運輸一般,故名肉郄。
?。?)陰關。陰,陰液也,地部經水也。關,關卡也。陰關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水在此被關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皮部。皮部,天部也,氣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經經水在此氣化為天部之氣。理同承扶名解。
定位:人體承扶穴位于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別名〗肉郄,陰關,皮部。
〖穴義〗膀胱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
〖運行規律〗脾土物質屯固于穴周,水濕氣化后則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燥濕生氣。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操作:直刺1~2寸。
配委中穴治腰骶疼痛。
別名:橛骨穴,窮骨穴,氣之陰郄穴,龜尾穴,尾翠穴,骨骶穴,尾骶穴。
1、長強。長,長久也。強,強盛也。該名意指胞宮中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為督脈之穴,其氣血物質來自胞宮,溫壓較高,向外輸出時既強勁又飽滿且源源不斷也,故名。
2、橛骨。橛,船尾底骨也,亦稱龍骨,特點是強度大,此指穴內氣血為強勁之狀。骨,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之氣。橛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強勁飽滿之狀。理同長強名解。
3、窮骨。窮,盡也。骨,水也。窮骨名意指本穴的外輸氣血全部是天部之氣,無地部經水。本穴物質來自胞宮,其性高溫高壓,外出體表后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地部經水如窮盡之狀,故名窮骨。
4、氣之陰郄。氣之陰,氣化之氣的水濕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輸的氣血物質為由孔隙中輸出的細小水液。本穴位于尾骨端下,督脈的外輸氣血在體內為液態之水,出體表后才化為天部之氣,督脈的外輸之液細小,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名氣之陰郄。
5、龜尾。龜尾,烏龜的尾巴也,既短又粗,不同于其它動物的尾巴既細又長,此指穴內氣血為強盛之狀。理同長強名解。
6、尾翠。尾,尾巴也。翠,青綠色,肝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的生發特性。尾翠名意指督脈的外輸氣血具有肝木的生發特性,不能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
7、骨骶。骨,水也。骶,骶骨也。骨骶名意指本穴物質為水濕之氣,位處骶骨之端。尾骶名意與骨骶同。
8、督脈別絡。督脈,本穴位處督脈也。別,離別也。絡,聯絡也。督脈別絡之意指本穴外輸的陽熱之氣循絡脈傳向督脈其它各穴。
定位:長強穴位于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肛尾韌帶。淺層主要布有尾神經的后支。深層有陰部神經的分支,肛神經,陰部內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肛動、靜脈。
穴義:胞宮中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由此外輸體表。
特異性:督脈別絡。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胞宮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擴散于督脈之外及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向體表輸送陽熱之氣。
1、緩解治療痔瘡、脫肛、泄瀉、痢疾、便秘、便血、腸炎、腹瀉、脫肛等;
2、緩解治療腰疼、脊強反折、腰脊、尾骶部疼痛等;
3、緩解治療癲狂、癃淋、陰部濕癢等;
4、按摩長強穴,可以增進直腸的收縮,使大便通暢,還能夠治療便秘,而且能迅速止腹瀉;
5、長時間堅持按壓長強穴,具有通任督、調腸腑的功效,對腸炎、腹瀉,痔瘡、便血、脫肛等疾病,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6、長時間按壓長強穴,還對陰囊濕疹、引產、陽痿、精神分裂、癲癇、腰神經痛等病患,具有不錯的調理與改善作用。
主治: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瘡,癲狂,脊強反折,癃淋,陰部濕癢,腰脊、尾骶部疼痛。
操作: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腸,以防感染,不灸。
1、配二白穴、陰陵泉、上巨虛穴、三陰交穴治痔瘡(濕熱下注型) ;
2、配精官穴、二白穴、百會穴(灸) 治脫肛、痔瘡;
3、配承山穴,有清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療痔疾、便秘;
4、配小腸俞穴,有行氣通腑、分清泌濁的功效,可以治療大小便困難、淋癥;
5、配身柱穴,有行氣通督的功效,能治療脊背疼痛;
6、配百會穴,有通調督脈、益氣升陽的功效,能治脫肛、頭昏。
1)會陽。會,會合、交會也。陽,陽氣也。會陽名意指膀胱經經氣由此會合督脈陽氣。本穴物質為下髎穴傳來的地部剩余經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熱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與督脈外傳的陽氣會合后循膀胱經散熱下行,穴內氣血的變化特點是天部的陽氣相會,故名會陽。
2)利機。利,便利也。機,機關也,巧妙也。利機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輸送陽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與督脈的陽氣會合而成,陽熱之氣不光循膀胱經而傳輸,亦向穴外的臀部傳輸,臀部受此陽熱之氣后方能靈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動機關一般,故名利機。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解剖:有臀大??;有臀下動、靜脈分支;布有尾骨神經;深部有陰部神經干。
功效:散發水濕,補陽益氣。
主治:泄瀉,便血,痔疾,陽萎,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