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穴位百科/背部穴位
中樞穴

  中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第10胸椎棘突下。

  解剖:中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查看詳情

  按摩中樞穴位的作用

  主治:腰背疼痛,胃痛,嘔吐,腹滿,食欲不振,黃疸,寒熱,感冒,腰背神經痛,視神經衰弱。

  功效:健脾利濕、清熱止痛。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肝炎等。

  中樞穴穴位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可理氣和中、散寒止痛,主治胃痛;

  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主治腹滿、飲食不振;

  配委中、腎俞,可補腎強腰、通經止痛,主治腰痛、脊強。

  中樞穴相關論述

  《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

  《類經圖翼》:“一傳此穴能退熱,進飲食。”

查看詳情

中樞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譩譆穴

  譩譆穴名解

  1)譩譆。譩譆者,壓按本穴病者呼出之聲也,無它意。

  2)五胠俞。五,五臟六腑之代稱。胠,古戰陣右翼的名稱也。俞,輸也。五胠俞名意指體內的純陽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督脈外傳的陽熱之氣,而督脈的陽熱之氣由五臟六腑的精微物質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純陽之氣也即是五臟六腑的純陽之氣,故名五胠俞。

  譩譆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斜方肌外緣,有髂肋??;有第六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后支。

查看詳情

  按摩譩譆穴的作用

  主治: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

  功效:外散體內之熱。

  操作:斜刺0.5~0.8寸。

  譩譆穴穴位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查看詳情

陽綱穴

  陽綱穴名解

  陽,陽氣也。綱,網上之總繩也。此穴名意指膽腑的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該穴與膽俞穴相對,氣血物質皆來自膽腑,膽腑氣血處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側,穴內物質為膽腑外輸的陽熱風氣,此陽熱風氣即是臟腑外輸的陽氣匯聚而成,有對體內外輸的陽氣抓總提綱作用,故名。

  陽綱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有第10、第11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10、第11胸神經后支。

查看詳情

  按摩陽綱穴的作用

  主治:1. 腸鳴、腹痛、腹瀉等胃腸病證;

  2. 黃疸;

  3. 消渴。

  功效:散熱降火。

  操作:斜刺0.5~0.8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炎等。

  陽綱穴穴位配伍

  配膽俞、陽陵泉治療目黃。

查看詳情

懸樞穴

  懸樞穴名解

  1、懸樞。懸,吊掛也。樞,樞紐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由此外輸腰脊各部。本穴物質為命門穴和脊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由本穴橫向外傳腰脊各部,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吊掛的水濕之氣,故名。

  2、懸柱。懸,吊掛也。柱,支柱也。懸柱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強勁之氣。本穴物質為命門穴和脊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其氣強勁,如同支柱一般充實著督脈及腰脊各部,故名懸柱。

  懸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人體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后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后支內側支。

查看詳情

  按摩懸樞穴的作用

  功效:壯陽益氣。

  主治:腹痛腹脹,完谷不化,泄瀉,痢疾,腰脊強痛。

  操作:直刺0.5-1寸。

  懸樞穴穴位配伍

  懸樞穴配足三里穴、太白穴緩解治療完谷不化、泄瀉;懸樞穴配委中穴、腎俞穴緩解治療腰脊強痛。

查看詳情

心俞穴

  心俞穴名解

 ?。?)心俞。心,心室也。俞,3輸也。心俞穴名4意指5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為背部。俞,輸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背部。

  心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有第5、第5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5、第6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5、第6胸神經后支外側支。

  按摩心俞穴的作用

  主治:1. 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癲癇等心與神志病變;

  2. 咳嗽、吐血。

  功效:散發心室之熱。

  操作:斜刺0.5~0.8寸。

  心俞穴穴位配伍

  配巨闕主治心痛;

  配脾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主治失眠健忘;

  配大椎主治癲癇。

  心俞穴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 “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2.《針灸大成》 “主嘔吐不下食,健忘。”3.《類經圖翼》 “主瀉五臟之熱。”

查看詳情

胃脘下俞穴

  胃脘下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人體背部,當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緣、背闊肌、最長肌中;有第八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布第八胸神經后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八胸神經后支外側支。胃脘下俞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最長肌和橫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

查看詳情

  按摩胃脘下俞穴的作用

  功效: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胃痛,胸脅痛,消渴,咳嗽,咽干。

  操作: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可灸。

  胃脘下俞穴穴位配伍

  配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公孫穴、阿是穴治慢性胃炎;

  配肺俞穴、膈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溪穴治糖尿病。

查看詳情

神道穴

  神道穴名解

 ?。?)神道。神,天之氣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脈陽氣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質為靈臺穴傳來的陽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此氣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脈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通、沖道名意與神道同,通為通道,沖為沖行。

 ?。?)臟俞穴。臟,內部臟腑也。俞,輸也。臟俞名意指心臟的高溫熱氣由此外輸督脈。本穴位處脊背上部,與體內的心臟相鄰,心臟的高溫熱氣由此外傳體表督脈,故名臟俞。

  神道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人體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后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后支內側支。

查看詳情

  神道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此穴在足太陽經兩心俞之中,正在心之后,心為主宰之官,神明出焉,故曰神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吸熱后循督脈上傳身柱穴。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神道穴的作用

  功效:壯陽益氣。

  主治: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神道穴穴位配伍

  配關元穴治身熱頭痛;

  配神門穴治健忘驚悸;

  配百會穴、三陰交穴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癥;

  配心俞穴、厥陰俞穴、內關穴、通里穴、曲澤穴治胸痹。

查看詳情

身柱穴

  身柱穴名解

  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本穴物質為神道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此氣因受體內外傳之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充斥穴內并快速循督脈傳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

  身柱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3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3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

查看詳情

  身柱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強盛飽滿的陽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下相傳。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身柱穴的作用

  功效:強身健體 增強體質。

  主治:①咳嗽、喘息;

 ?、诩贡硰娡?;

 ?、郯d狂、小兒風癇。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身柱穴穴位配伍

  配水溝穴、內關穴、豐隆穴、心俞穴治癲狂癇;

  配風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熱、咳嗽;

  配靈臺穴、合谷穴、委中穴(瀉法) 治疔毒。

查看詳情

靈臺穴

  靈臺穴名解

  出處:《針灸甲乙經》:“靈臺,在第六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

  別名:靈陽穴,肺底穴。

  1、靈臺。靈,神靈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臺,停住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至陽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而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陽氣在穴內為停住之狀,故名。靈陽名意與靈臺同。

  2、肺底。肺,肺臟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陽熱之氣相對于肺臟來說是處于底部。本穴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氣,與肺金之氣同性,此氣相對于肩胛上部的肺氣而言是處于底部,故名肺底。

  靈臺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第六、七胸椎棘突間。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為第六肋間動脈背側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分布處。

查看詳情

  靈臺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后循督脈傳于神道穴。

  功能作用:益氣補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靈臺穴的作用

  功效:益氣補陽。

  主治:喘哮久咳,脊痛項強,寒熱感冒,脾熱,癰疽疔瘡。

  操作:針3~5分。灸3~5壯;直接灸10~20分鐘。

  靈臺穴穴位配伍

  1、靈臺穴配陽陵泉穴、支溝穴緩解治療胸脅痛;

  2、靈臺穴配陶道穴、內關穴緩解治療間日瘧;

  3、靈臺穴配合谷穴(瀉法) 、委中穴(放血)緩解治療疔瘡;

  4、靈臺穴配膽俞穴、陽陵泉穴、太沖穴緩解治療黃疸;

  5、靈臺穴配身柱穴、至陽穴緩解治療背痛。

查看詳情

厥陰俞穴

  厥陰俞穴名解

 ?。?)厥陰俞。厥,通闕,闕乃古代宮癜、陵墓等的衛外建筑,用于厥陰經之名,指厥陰經氣血為心血的氣化之氣。厥陰俞名意指心室外衛心包中的干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關俞。關,關卡也。俞,輸也。關俞名意指心臟中的血液被關卡于內,而血液的氣化之氣則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厥陰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厥陰俞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布有第 四肋間動、靜脈后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后支外側支。

查看詳情

  厥陰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心室外衛心包中的陽熱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特異性:心包之背俞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較高溫態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

  運行規律:由心室的外衛心包中外輸膀胱經。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厥陰俞穴的作用

  功效:外泄心包之熱。

  主治:1、緩解治療咳嗽、嘔吐、胸悶等。

  2、緩解治療心跳過速、心率不齊、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等。

  3、克服懦弱性格,緩解治療失眠、肋間神經痛等。

  操作:斜刺0.5~0.8寸。

  厥陰俞穴穴位配伍

  配內關穴治心痛、心悸。

查看詳情

筋縮穴

  筋縮穴名解

  筋,肝之所主的風氣也??s,收也,減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濕風氣在此散熱縮合。本穴物質為中樞穴傳來的天部陽熱風氣,至本穴后此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風氣的運行速度收而減慢,故名。

  筋縮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第9胸椎棘突下。

  解剖:筋縮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九胸神經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查看詳情

  筋縮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督脈的天部水濕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緩行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吸熱后循督脈傳于至陽穴。

  功能作用:息風定志。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筋縮穴的作用

  功效:平肝熄風、寧神鎮痙。

  主治:脊背強急,腰背疼痛,胃痛,癲癇,抽搐,腰背神經痛,胃痙攣,胃炎,癔病。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痙攣、胃炎、癲癇等。

  筋縮穴穴位配伍

  配陽陵泉、行間,可熄風止痙、通絡止痛,主治筋攣拘急、四肢不收;

  配大敦、足三里,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治胃痛;

  配曲骨、陰谷、行間可化痰熄風,主治癲癎。

  筋縮穴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小兒驚癇加瘈疭。”

查看詳情

夾脊穴

  夾脊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從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

查看詳情

  按摩夾脊穴的作用

  功效:調節臟腑、舒經活絡。

  主治:緩解治療心肺疾病、胃腸疾病、坐骨神經痛、腰痛等。

  操作:直刺0.3~0.5寸?;蛴妹坊ㄡ樳荡?。

  夾脊穴穴位配伍

  1、配風池穴、大杼穴、陽陵泉穴可以緩解治療肢體痿痹;

  2、配膏肓傅穴、定喘穴、靈臺穴、足三里穴治老年氣喘;

  3、配命門穴、次髎穴、腰陽關穴、白環俞穴、阿是穴穴、華佗夾脊(腰2~4)腎俞穴、承扶穴、殷門穴治坐骨神經痛。

查看詳情

脊中穴

  脊中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后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后支內側支。

查看詳情

  脊中穴的功能特性

  別名:神宗穴,脊俞穴。

  穴義:脊骨中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在此急速氣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后循督脈傳于中樞穴和懸樞穴。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脊中穴的作用

  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

  操作:斜刺0.5~1寸。

  脊中穴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

  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

  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

  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

查看詳情

魂門穴

  魂門穴名解

  魂,肝之神也,陽熱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肝臟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魂門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后支。

查看詳情

  魂門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肝臟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行。

  〖治法〗風濕則補而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魂門穴的作用

  治:胸脅痛,嘔吐,泄瀉,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魂門穴穴位配伍

  配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肋痛。

查看詳情

膈俞穴

  膈俞穴名解

 ?。?)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輸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血會。因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為血液所化之氣,故名血會。

  膈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處。

  剖: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后支外側支。

查看詳情

  按摩膈俞穴的作用

  功效:散熱化血。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操作:斜刺0.5~0.8寸。

  膈俞穴穴位配伍

  配內關穴、足三里穴治嘔吐、呃逆;

  配足三里、血海穴、肓膏治貧血。

查看詳情

膈關穴

  膈關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有第七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六胸神經后支。

  按摩膈關穴的作用

  主治:胸悶,噯氣,嘔吐,脊背強痛。

  操作:斜刺0.5~0.8寸。

  膈關穴穴位配伍

  配內關治噯氣。

查看詳情

膏肓穴

  膏肓穴名解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態,今心室燃燒后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膏肓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該穴位于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層為髂肋??;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后支。

查看詳情

  膏肓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較干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于水的膏脂。

  運行規律: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后散熱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熱排脂。

  治法: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膏肓穴的作用

  功效散熱排脂。

  主治: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操作: 斜刺0.5~0.8寸。

  膏肓穴穴位配伍

  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穴如何保健養生

  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建議經常伏案、用電腦的人多做下面幾個動作。

  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后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鐘,再恢復原姿態,后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3.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后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穴。

  這些方法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查看詳情

督俞穴

  督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五、六、七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重疊分布。該穴深部為第六肋間結構。

查看詳情

  督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體內所生的純陽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督俞穴的作用

  功效:理氣止痛,強心通脈。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內外膜炎。

查看詳情

膽俞穴

  膽俞穴名解

  膽,膽腑也。俞,輸也。膽俞名意指膽腑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膽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取穴時通常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膽俞穴位于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查看詳情

  膽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膽腑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膽俞穴的作用

  主治:膽經疾病,如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肝炎、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等。

  操作: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膽俞穴穴位配伍

  配陽陵泉穴、太沖穴膽道疾病。

查看詳情

附分穴

  附分穴名解

  附,隨帶、附帶也。分,分開、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物質在此形成一條經脈的附屬分支。

  附分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崗內端邊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有頸橫動脈降支,當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后支。

查看詳情

  附分穴功能特性

 ?。垩x]臟腑外輸脊背的氣血物質在此構成膀胱經經脈的附屬分支。

 ?。壑畏ǎ莺畡t補之或微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圩ⅲ莞椒种林冗吀餮ㄋ诘陌螂捉浗浢}與緊鄰脊骨的膀胱經經脈相比較,此為分支,緊鄰脊旁的膀胱經為正經。分支中各穴比正經中對應的各穴氣血偏于陽熱干性,正經則水濕稍重,分支氣血稍弱,正經則氣血較強。從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側強,而正經作用上下前后部強,分支與正經對應各穴功用又大體相似。

  按摩附分穴的作用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操作斜刺0.5~0.8寸。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08-2022 99健康網(www.americasautocenters.com)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亚洲另类春色偷拍@加勒比中文字幕无�?@Japanese无码@�?9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