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中,與外相對,指里部。注,注入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的冷降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本穴物質為四滿穴傳來的水津濕氣,至本穴后則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故名。
?。?)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即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定位: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下動、靜脈;有第10、第11肋間或肋下神經分布。
主治:腹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病證;月經不調。
功效:利濕健脾。
操作:直刺1~1.5寸。
配三陰交、次髎主治月經不調。
中注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與下脘同。
2、足太陰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它包括任脈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經的冷降之液,故為足太陰任脈之會。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谷不化,腸鳴,泄瀉,痞塊,虛腫。
功效:疏導水濕。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針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五樞。五,中數也,又通午,有縱橫交錯之意;樞,指通上轉下之意。本穴在帶脈下3寸,適當人身長度之折中處,又為經脈縱橫交錯髖部轉樞之處,故名。
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功效:調理下焦、調經止帶。
操作:直刺0.8~1.5寸;可灸。
配太沖、曲泉主治少腹痛、疝氣。
建,建設也。里,與表相對,此指肚腹內部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注入肚腹內部。本穴物質為中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注入體內的經水有降低體內溫壓的作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胃脘疼痛,腹脹,嘔吐,食欲不振,腸中切痛,水腫。
功效:和胃建脾。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內關治胸中苦悶;
配水分治肚腹浮腫。
滑肉門?;?,滑行也。肉,脾之屬也,土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太乙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而本穴所處的位置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熱,在風氣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運行如滑行之狀,故名?;?、滑幽門名意與滑肉門同,幽為隱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運化不易被覺察。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緩解治療胃痛、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癲狂等。
功效:運化脾土。
操作:滑肉門穴直刺0.8-1.2寸。
滑肉門穴配足三里穴緩解治療胃痛。
1、橫骨。橫,指穴內物質為橫向移動的風氣也。骨,指穴內物質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該穴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云氣在此橫向外傳。本穴物質為陰谷穴橫行傳至的冷濕水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脹散并橫向傳于穴外,外傳的風氣中富含水濕,故名。
2、下極。下,指本穴位于胸腹的最下部。極,屋頂之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下極名意指腎經氣血在本穴達到了它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陰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因其寒濕滯重要靠不斷地吸熱才能上行,而本穴則是腎經下部經脈氣血上行所能到達的最高點,故名下極。
3、屈骨。屈,虧缺之意。骨,陰性水液也。屈骨名意指腎經氣血由于本穴的向外散失而處于虧缺之狀。本穴物質為陰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量不大,至本穴后因受熱而脹散并散失腎經之外,腎經氣血因此更加虧缺,故名屈骨。屈骨端名意與屈骨近同,端指腎經吸熱上行的氣血在此到達頂端。
4、曲骨端。曲,隱秘也。骨,腎主的水液也。端,極點、盡頭也。曲骨端名意指腎經吸熱上行的水濕至此已到盡頭。理同屈骨名解。、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有腹壁下動、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主治: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尿道炎,膀胱炎,睪丸炎,附件炎,尿潴留,盆腔炎,子宮內膜炎。
功效:清熱除燥。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橫骨穴配關元穴、腎俞穴、志室穴、大赫穴緩解治療陽痿、遺精、崩漏、月經不調;
橫骨穴配中極穴、三陰交穴緩解治療癃閉。
1)維道。維,系物的大繩或維持之意。道,道路。維道名意指帶脈氣血在此又繼續循膽經路線運行。本穴物質為五樞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膽經氣血在京門、五樞、維道此三穴實際上是借帶脈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膽經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維持膽經氣血運行的連貫作用,故名維道。
2)外樞。外,帶脈之外也。樞,門戶的轉軸也。外樞名意指帶脈氣血由此外輸膽經。理同維道名解。
3)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氣血既屬帶脈又屬膽經,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定位: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穴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內方,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功效:利水消腫、調經止帶、健脾和胃。
主治:1. 帶下、月經不調、陰挺、小腹痛等婦科病證;
2. 腰胯痛。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慢性闌尾炎等。
配脾俞、陰陵泉、關元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外,指本穴氣血作用的部位在經脈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的脾土微粒輸送胃經之外。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諸穴,胃經下部氣沖穴等穴傳來的天部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上下風氣交會后在本穴形成了一個風氣場的駐點,隨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則隨著在本穴的風停氣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積的土丘,故本穴名為外丘穴。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穴義:胃風吹揚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地部脾土。
運行規律:脾土微粒隨氣態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功效:沉降胃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
主治:腹痛,疝氣,痛經。
操作:直刺 1~1.5寸。
1.配子宮、三陰交,可用于緩解痛經。
2.配天樞、足三里、中脘,可用于緩解胃痛。
3.配闌尾、足三里,適用于闌尾炎。孕婦禁灸。
別名:太一穴。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風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本穴物質為關門穴傳來的水濕云氣,因其較為滯重,運行是從關門穴的天之上部傳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傳之熱的作用,水濕之氣膨脹擴散形成橫向運行的強盛風氣,故而本穴名為太乙。太一名意與太乙同,一通乙。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強勁的風氣。
運行規律:風氣循胃經向穴外傳輸。
功能作用:除濕散熱。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胃病,心煩,癲狂。
功效:除濕散熱。
操作:直刺0.8~1.2寸。
配中脘治胃痛。
?。?)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開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質神闕穴傳來的冷降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與該穴同。
?。?)中守。中,與外相對,指中間。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循腹正中線的任脈下行。本穴物質為神闕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由于地球重力場的作用,經水循任脈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經脈道路中間有關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中管。中,中間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大部分循任脈向下流行。本穴為任脈氣血由氣向液的轉化之地,轉化后的液態物則循任脈道路向下而流,任脈如同經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穴義: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任脈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脈之外。
功能作用:分流水濕。
治法:寒則通之灸之,熱則水針。
功效:通調水道、理氣止痛。
主治:水腫,小便不通,腹泄,腹痛,反胃,吐食。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配天樞穴、地機穴治腹水;
配內關穴治反胃嘔吐;
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臍痛;
配脾俞穴、三陰交穴治浮腫。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質為大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由本穴循胃經向下部經脈傳輸,本穴為胃經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定位: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穴義:胃經經水在此循經下流。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胃經下傳歸來穴。
功能作用:傳輸胃經的地部經水。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功效:傳輸胃經的地部經水。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操作:直刺1-1.5寸。
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1)石門。石,腎主之水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本穴物質為關元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熱冷縮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只有少部分水濕吸熱后循任脈上行,本穴如同任脈水濕之關卡,故名。
2)利機。利,便利之意。機,古指弩箭的發動機關,為至巧之物。利機名意指本穴承傳的陰柔水濕之氣有通利、濡潤人體全身關節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氣也。露,顯見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顯的水濕之氣循任脈上行。
4)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部位為丹田。
5)命門。命,性命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有維系人體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盡頭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脈的滯重水濕之氣在此上升至盡頭,維有清氣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質為滯重的水濕之氣,其性溫,不同的膀胱之氣血的寒濕,因此別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三焦募。
定位: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別名〗利機穴,精露穴,丹田穴,命門穴,端田穴。
〖穴義〗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經所在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經氣血。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主治:腹脹,泄利,繞臍疼痛,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痿,閉經,帶下,崩漏,產后惡露不止。
操作:直刺1~2.5寸;可灸。孕婦慎用。(針后可致子宮后傾位而不孕,應小心使用)
配陰陵泉穴、關元穴、陰交穴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腎氣不化);
配腎俞穴、三陰交穴治遺尿;
配關元穴、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脹泄瀉、繞臍痛;
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
配三陰交穴、帶脈穴治崩漏、帶下。
上與下相對,脘同管。位居心蔽骨下3寸,適當胃的上口賁門處,主治胃疾,因名上脘。
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和中降逆,利膈化痰。
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
操作:直刺1~1.5寸。
現代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等。
配內關、公孫,寬胸和胃,治療賁門痙攣;
配內關、手三里、足三里,理氣通絡,治療急性胃痛;
配豐隆、風池、申脈、照海、后溪化痰降濁、調和陰陽,治癲癇;
配中脘,理氣和胃寧心,治療九種心痛。
1.《甲乙經》:“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
2.《綱目》 “卒心痛不可忍,刺上脘8分,先補后瀉。”
3.《百癥賦》:“發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門。”
?。?)商曲。商,漏刻也。曲,隱秘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上行。本穴物質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少部分水氣吸熱后循經上行,如從漏刻中傳出不易被人察覺,故名。
?。?)高曲。高,高處也,天部之氣也。曲,隱秘也。高曲名意指腎經沖脈的水氣在此吸熱后緩慢上行。理同商曲名解。
?。?)商谷。商,漏刻也。谷,兩山所夾空隙也。商谷名意指本穴周范圍內的寒濕水氣吸熱后皆由本穴上行。
定位: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上下動、靜脈;有第8、9、10肋間神經分布。
功效:運化水濕,清熱降溫。
主治:1. 噯氣、反胃、腹脹、水腫等脾胃病證;
2. 胸脅脹痛。
操作:直刺0.5~0.8寸。
現代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腸炎、便秘等。
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腹痛;
配支溝主治便秘。
《針灸甲乙經》:“沖脈、足少陰之會。腹中積聚,時切痛。”
《針灸聚英》:“目赤痛從內眥始。”
定位:位于腹中部,以患者兩口角的長度為一邊,作一等邊三角形,將頂角置于患者臍心,底邊呈水平線,兩底角處是該穴。
功效:可調理氣機,溫里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繞臍痛、腹痛、冷心痛、疝氣、腸炎泄瀉、胃痙攣、疝氣偏墜、奔豚氣繞臍上沖、婦人不孕、兩丸蹇塞、狐疝。
操作:用艾炷灸5-7壯,本穴一般不用針。
?。?)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并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定位: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
〖別名〗神光穴。
〖穴義〗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配膽俞穴治膽虛;
配內關穴、中脘穴治嘔吐、納呆;
配期門穴、陽陵泉穴治膽石癥;
配支溝穴、丘墟穴治脅脹痛;
配膽俞穴、腕骨穴治黃疸。
定位:曲骨旁開2寸。
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橫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歼\行規律〗地部經水由歸來穴傳來后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大部分循胃經上行,小部分循胃經下行。
〖功能作用〗將沖脈之氣滲灌胃經。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功能性子宮出血。
操作:直刺0.5~1寸。
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1)巨闕。巨,大也。闕,通缺,虧缺也。巨闕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本穴位處胸腹交接處的凹陷部位,任脈上、下二部皆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為來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濕熱水氣,此氣因其熱,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將外部的水氣聚集,故名巨闕。巨缺名意與巨闕同。
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氣全部輸向心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來自胸腹上部的濕熱水氣,因其性濕熱,既不能循任脈上行又不能循任脈下行,唯有輸向與此氣血同性的心經天部層次,本穴氣血的變化特點是來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處。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溫熱水氣,亦即是血。
【運行規律】由本穴外輸心經所在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募集心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或留針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嘔吐,癲狂癇。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肝臟;可灸。
配上脘,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腹脹,心腹滿。
配靈道、曲澤、間使,有理氣寬中,養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
配心俞,屬俞募配伍法,有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癲狂。
配膻中,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飲,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