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也,由紅和藍二種顏色合成,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既有一定的溫度又有一定的水濕。宮,宮殿也,指穴內氣血物質覆蓋的范圍較大。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化為溫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玉堂穴傳來的陽性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降而為天之中部的溫濕水氣,其水濕云氣所覆蓋的范圍較大,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胸痛,喉痹,吐血,嘔吐,飲食不下。
功效:散熱益氣。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氣、心煩。
紫宮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周榮。周,遍布、環繞之意。榮,草類開花或谷類結穗的茂盛狀態。周榮名意指脾經的地部水濕大量蒸發化為天部之氣。本穴雖屬脾經穴位,但脾經氣血因胸鄉穴的流散而無物傳至本穴。本穴物質的來源是本穴上部區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傳之熱的作用,地部水濕大量氣化上行天部,氣化之氣如遍地開花之狀,脾土也還其原本的燥熱之性,故名周榮。周營、周管名意與周榮同,營為營寨,管為管轄區域,皆指穴內的氣化之氣遍及穴周的整個區域。
定位: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解剖:在第2肋間隙,胸大肌中,下層為胸小肌,肋間內、外??;有胸外側動、靜脈,第2肋間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正當第1肋間神經。
主治: 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功效:生發脾氣。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配膻中治胸肋脹滿。
1、輒筋。輒,古指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車輪之泥水的飛濺,此指膽經氣血在此的變化為冷降下行。筋,肝膽所主的風氣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風氣。輒筋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后冷降歸地。本穴物質為淵腋穴傳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后,因散熱吸濕而從天部降至地部,氣血的變化如同飛濺的泥水被擋下一般,故名輒筋。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冷降,天部氣血虛少并變得明亮清晰。理同輒筋名解。
定位:在胸外側區,第4肋間隙中,腋中線前1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緣,有前鋸肌,肋間內、外??;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第4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胸滿,氣喘;嘔吐,吞酸;脅痛,腋腫,肩背痛。
功效:降逆平喘、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臟器。
配陽陵泉、支溝主治胸脅疼痛。
淵液。淵,深淵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腋部也。淵腋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本穴內物質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由胸側上部直落腰側下部,經水如同落入無底深淵一般,故名淵腋。泉液、澗淵名意與淵腋同。
定位: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解剖:有前鋸肌,肋間內、外??;深層布有第3、4、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胸長神經和胸外側動、靜脈;深層有第4肋間神經和第4肋間后動、靜脈。
主治:胸滿、脅痛;上肢臂痛。
功效:排泄水液。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配章門、檀中主治胸滿、脅痛。
彧,茂盛的樣子。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彧中名意指腎經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后化為充盛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神藏穴上傳的水氣,至本穴后,水氣吸熱而化為充盛于穴內的陽氣,腎經氣血在此重又恢復其茂盛之狀,故名彧中。彧中名意與或中同,或為或之訛傳。
定位:在胸部,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外??;布有肋間最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皮支和第1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滿;不嗜食。
功效:生氣壯陽。
操作:斜側或平刺0.5~0.8寸。
配膻中主治咳喘。
?。?)幽門。幽,深長、隱秘或陰暗的通道。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后極少部分循經上行。本穴物質為腹通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因其性寒濕滯重,至本穴后,在外部傳入之熱的作用下只有極少部分循經上行,腎經沖脈氣穴從此由寒濕之性轉變溫熱之性,故名。幽關名意與幽門同。
?。?)上門穴。上,上行也。門,出入的門戶也。上門名意指腎經沖脈的寒濕水氣在此吸熱上行。理同幽門名解。上關穴名意與上門同,關指穴內滯重的水濕被關卡于下,只有輕質之氣循經上行。
定位: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上動、靜脈;有第6、7、8肋間神經分布。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胃腸病證。
功效:升清降濁。
操作:直刺0.5~0.8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損傷內臟。
配內關主治胃痛。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本穴位處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與胸腔內部相通,如胸腔與體表間氣血物質交流的一個窗口,故名膺窗。膺中名意與膺窗義同,中與外相對,指胸腔。
定位:仰臥位,在乳中線上第三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在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
主治:常用于治療咳嗽,氣喘。
功效:減卸胸腔內部高壓,釋放胸腔內部能量。
操作:針3~5分,不可深刺。
配太沖,治唇腫《資生經》。
配乳根、神闕、沖門,治乳腺炎。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在第三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中,下層為肋間內、外??;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
主治: 胸脅脹痛。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華蓋穴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質為衛外之氣。該穴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氣化之氣為胸部提供衛外摒障。本穴物質為庫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乃庫房穴地部脾土外滲之液,在本穴處受心室外傳之熱而氣化為氣,性濕濁,所處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衛外摒障,故名。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功效:散化胸部之熱,為胸部提供陽熱之氣。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配天宗穴治乳癰;
肝郁氣滯者,配肝俞、太沖;
痰濁凝結著,配豐隆、中脘;
肝腎陰虛者,配肝俞、腎俞。
神,心神也,心氣也。堂,古指宮室的前面部分,前為堂、后為室,堂為陽、室為陰。該穴名意指心室的陽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后支。
〖穴義〗心室的陽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傳。
〖功能作用〗外散心室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病。
操作:斜刺0.5~0.8寸。
配膻中穴治胸悶。
神,與鬼相對,指該穴內的物質為天部之氣。封,封堵也。該穴名意指腎經吸熱上行至此的經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步廊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水濕風氣勢弱緩行并散熱冷縮,大部分冷縮之氣不能循經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
『穴義』腎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散熱冷縮后循經下行,少部分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泄針出氣。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嘔吐,不嗜食,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脹痛;
配鷹窗,治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正當第二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煩滿,嘔吐,不嗜食。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配天突、內關、太沖治梅核氣;
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在第五肋間隙,前鋸肌中,深層有肋間內、外??;布有胸外側動、靜脈,胸腹壁動、靜脈;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胸脅脹痛,噫氣,翻胃,腹脹,水腫。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庫房,儲物之倉也,地面建筑之物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質在此屯庫。本穴物質為氣戶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胃經經水有缺盆穴的潰散、氣戶穴的水液氣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經水較為干枯,經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則因無水的承載運化而沉積于胃經所過之處。
定位:庫房穴位于人體的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功效:理氣寬胸,清熱化痰。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配屋翳穴治胸肋脹痛。
華蓋,星名?!端问?middot;天文志》:“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復大帝之座也。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穴位居紫宮穴上方?;蜥專喝A,華麗;蓋,傘蓋。華蓋為帝王所用。肺居心(君)之上,為五臟之華蓋。穴當前胸,與肺相關。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
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脅肋痛,喉痹,咽腫。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配氣戶治脅肋疼痛;
配天突,有降氣平喘作用。
定位:位于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
操作: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配公孫、內關、足三里主治胃痛、腹張、嘔吐。
承,受也。滿,滿盛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滿溢而行。本穴物質為不容傳來的地部經水,因為本穴處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經水為囤積之狀,又因本穴肉陷也淺,經水一注即滿,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功效: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操作:直刺0.8—1寸。
配足三里治胃痛。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為第三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配足三里、中脘、內關治嘔吐、納呆;
配神門、神藏治失眠健忘。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操作:直刺0.5~0.8寸。
配中脘治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