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穴位百科/胳膊穴位
肘髎穴

  肘髎穴名解

 ?。?)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肘尖。指穴所在部位為肘尖部,無它意。

  肘髎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臂外側,屈肘,曲池穴上方 1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皮膚由臂后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查看詳情

  按摩肘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

  功效:通經散瘀止痛。

  操作:直刺0.5寸。

  肘髎穴穴位配伍

  配手三里、肩髃治療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查看詳情

肘髎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支正穴

  支正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解剖:在尺骨背面,尺側腕伸肌的尺側緣;布有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支正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酸痛。

  功效: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支正穴穴位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查看詳情

郄門穴

  郄門穴名解

  郄門。郄,孔隙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曲澤穴傳來的溫熱經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經的體內經脈,故名。

  心包經郄穴。理同郄門名解。

  郄門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解剖: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郄門穴位的作用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疔瘡,癲疾。

  功效:疏導水濕。

  操作: 直刺0.5~1寸。

  郄門穴穴位配伍

  郄門穴配梁丘穴、足三里穴、太沖穴緩解治療神經性嘔吐;

  郄門穴配內關穴緩解治療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郄門穴配曲澤穴、大陵穴緩解治療心痛。

查看詳情

小海穴

  小海穴名解

  1)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孝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覆蓋的范圍廣闊如海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氣血場范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云氣的方式而存在,覆蓋的范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

  2)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匯合之處,氣血物質的運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小海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解剖:尺神經溝中,為尺側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側上、下副動脈和副靜脈以及尺返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本干。

查看詳情

  按摩小海穴位的作用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癲癇。

  功效:生發小腸之氣。

  操作:直刺0.3~0.5寸。

查看詳情

  小海穴穴位配伍

  配風池、大椎主治癲狂、癇癥;

  配曲池、臂臑主治肘臂疼痛。

查看詳情

消濼穴

  消濼穴名解

  1)消濼。消,溶解、消耗也。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水濕云氣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2)臑窌。臑,動物的前肢,前為陽、后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在此化為地部經水。理同消濼名解。

  3)臑交。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交,交會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陽氣交會于本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其性寒濕,其變化為冷降,穴內氣血對穴外天部的陽氣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陽氣因而匯入穴內,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與臑交同,俞指穴外陽氣向本穴輸入。

  消濼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臂外側,當清冷淵穴與臑會穴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肱三頭肌肌腹的中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消濼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功效:除濕降濁。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查看詳情

  消濼穴穴位配伍

  配肩髎穴、肩髃穴、臑會穴、清冷淵穴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查看詳情

下廉穴

  下廉穴名解

  下,下與上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下廉名意是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凈清明。本穴物質是由溫溜穴傳來的水濕云系,此水濕云氣在本穴的位置是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于廉潔清靜,故名下廉穴。

  下廉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解剖: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腕短伸肌及腕長伸肌,深層有旋后??;有橈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查看詳情

  按摩下廉穴位的作用

  主治:腹痛,腹脹,腹中痞塊,完谷不化,泄瀉,頭風,眩暈,目痛,唇干,流口水,氣喘,尿血,上肢不遂,狂言,乳癰,毛發焦脫等。

  功效:疏經通絡,清腸利腑。

  操作:直刺1.0~1.5寸,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查看詳情

  下廉穴穴位配伍

  泄利膿血:下廉、幽門、太白(《針灸資生經》)。

  腹痛脹滿,小腹痛:下廉、陰市、承山、復溜、中封、大敦、小海、關元、腎俞(《神應經》)。

  頭風:下廉、五處、神庭(《針灸資生經》)。

  小便黃:下廉、太溪、兌端、陰谷(《針灸資生經》)。

  狂言:下廉、昆侖、太淵、陽溪(《神應經》)。

查看詳情

俠白穴

  俠白穴名解

  俠,挾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氣血物質在經過本穴的變化轉變后所表現出的特征。俠白名意指肺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府穴傳來的雨狀云系,由于氣血物質不斷地遠離人體的胸腹高溫區,因此水濕云氣在本穴處的變化乃是一個散熱冷降縮合的過程。由于不斷地散熱冷降縮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氣血物質以雨降的形式從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從皮層降到了肌肉層。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挾擠則下,天部烏云化雨而落由此變得清白之意。

  俠白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坐位或仰臥位取穴,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

  解剖:當肱二頭肌外側溝中;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分支;分布有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

http://zyk.99.com.cn/xuewt/521987.htm

  按摩俠白穴位的作用

  主治:咳嗽、氣喘、氣短、干嘔、煩滿、心悸、上臂前外側痛、紫白癜風、咽喉腫痛,癮疹。

  功效:宣肺理氣、寬胸和胃。

  操作: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查看詳情

  俠白穴穴位配伍

  臂叢(正中)神經痛:俠白、郄門、間使、大陵、內關、天泉(《新針灸學》)。

  紫白癜風:俠白、天府(《循經考穴編》)。

  咽喉腫痛:俠白、尺澤、天府(《針灸正宗》)。

  癮疹:俠白、百會、風府、曲池、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兒科針灸治療經驗》)。

查看詳情

溫溜穴

  溫溜穴名解

  溫溜:溫,溫熱;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郄穴,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溫熱,穴為陽氣所注,故名。

  溫溜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在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查看詳情

  按摩溫溜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面腫,鼻衄,牙痛,口糜舌腫,吐涎,咽喉腫痛;腸鳴,腹痛,泄瀉;癲狂,癇證,吐舌;瘧疾,疔癰,四肢腫,肩臂痿痛不舉,傷寒,頸痛等。

  功效:清瀉陽明,消腫止痛,安神通腑。

  操作:直刺0.5~1.0寸,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查看詳情

  溫溜穴穴位配伍

  喉痹不能言:溫溜、曲池(《針灸甲乙經》)。

  癲疾:溫溜、仆參(《備急千金要方》)。

  狂仆:溫溜、掖門、京骨(《備急千金要方》)。

  項強傷寒:溫溜、期門(《針灸聚英·百癥賦》)。

  腸鳴而痛:溫溜、陷谷、復溜、陽綱(《備急千金要方》)。

查看詳情

外關穴

  外關穴名解

  1、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于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后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于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于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2、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物質為吸熱后的脹散之氣,此氣外出本穴后交于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3、三焦經絡穴。絡,聯絡也。本穴輸出的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它不光輸向本經各穴所在的天部層次,它還外傳于手厥陰心包經所過的天部層次,本穴有聯絡各部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為三焦經絡穴。

  外關穴的正確位置

  定位: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

  解剖:在尺骨與橈骨之間,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布有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的屬支、骨間后動、靜脈;有前臂后皮神經和骨間后神經分布。

查看詳情

  按摩外關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偏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熱??;脅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間神經痛;瘰疬。

  功效:聯絡氣血,補陽益氣。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查看詳情

  外關穴穴位配伍

  外關穴配陽池穴、中渚穴緩解治療手指疼痛、腕關節痛;

  外關穴配太陽穴、率谷穴緩解治療偏頭痛。

查看詳情

通里穴

  通里穴名解

  1)通里。通,通道也。里,內部也。該穴名意指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靈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經水即從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心經絡。本穴物質為地部流行的經水,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心經的體內經脈,有聯絡心經內外經脈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心經絡穴。

  通里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解剖: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通里穴的作用

  功效:清熱安神,通經活絡。

  主治:1. 心悸、怔仲等心??;

  2. 舌強不語,暴喑;

  3. 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留針時,不可做屈腕運動。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心絞痛、心動過緩、中風失語、癔病性失語、精神分裂癥等。

查看詳情

  通里穴穴位配伍

  配內關、心俞主治心悸、怔仲;

  配廉泉、涌泉主治舌強、暴喑。

  通里穴相關論述

  1.《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悲恐,目眩,心痛。”

  2.《醫宗金鑒》:“主治溫病,面熱無汗,懊憹,心悸驚恐。”

查看詳情

天府穴

  天府穴名解

  天府:天,指人體上部;府,聚結?!饵S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說:“天以候肺。”肺為五臟之華蓋,為肺氣聚結之所,故名“天府”。

  天府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坐位,微屈肘,于肱二頭肌外側緣,肘橫紋上6寸處是穴。

  解剖:膚一皮下組織一肱肌。皮膚淺層有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深層有肱肌,肱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并發出肌支支配此二肌。

查看詳情

  按摩天府穴的作用

  功效:宣肺止咳,鎮驚止血,疏經活絡。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多睡恍惚,善忘,悲泣,亂語;鼻衄,吐血,目紅腫;頭眩目瞑;癭氣;瘧疾,身腫,身重嗜睡,紫白癜風,上臂內側痛等。

  操作: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

查看詳情

  天府穴穴位配伍

  癭氣咽腫:天府、臑會、氣舍(《備急千金要方》)

  鼻衄:天府、合谷(《針灸聚英·百癥賦》)

  紫白癜風:天府、俠白(《循經考穴編》)

  咽喉腫痛:天府、俠白、池澤(《針灸正宗》)

  風證:天府、曲池、列缺、百會(《備急千金要方》)

查看詳情

手五里穴

  手五里穴名解

  中國古代一寸曰一里,此穴在曲池上3寸處,若是從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正好5寸,故名。

  手五里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屈肘,在臂外側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當曲池穴上3寸處。

  解剖: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按摩手五里穴的作用

  功效:疏經利節,調和氣血。

  主治:中醫病癥:肘臂孿急,疼痛不舉,風濕腫脹,上肢不遂;咳嗽,吐血;胃脘脹滿,疼痛;嗜臥,身黃,瘧疾,驚恐,瘰疬等。

  西醫病癥:咯血,肺炎,扁桃體炎,胸膜炎,腹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核,恐怖癥,偏癱,上肢疼痛,嗜睡等。

  操作: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或肘部。

  手五里穴穴位配伍

  手臂紅腫疼痛:手五里、曲池、通里、中渚、合谷、尺澤(《針灸大成》)。

  瘰疬:五里、大迎、臂臑(《針灸甲乙經》)。

  嗜臥,四肢不欲動搖:五里、三陽絡、三間、厲兌、天井(《針灸甲乙經》)。

查看詳情

少海穴

  少海穴名解

  1、少府。少,陰也。府,府宅也。該穴名意指本心經氣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少沖穴傳來的高溫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云集府宅,故名。

  2、兌骨。兌,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中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少府傳來的高溫水濕之氣,在本穴為云集之狀,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體中處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兌骨。

  3、心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少府傳來的高溫水濕云氣,在本穴又為聚集之狀,一方面水濕云氣進一步氣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熱后的水濕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極為細小,為心經滎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少府傳來的高溫水濕之氣,因其溫高熱散,所散之熱上炎天部,故本穴屬火。

  少海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旋前圓肌、肱肌。皮膚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該靜脈接受前臂正中靜脈或肘正中靜脈的注入。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貴要靜脈的前方,穿前臂深筋膜,深進旋前圓肌,繼穿正中神經(或其內側)及其深方的肱肌。

查看詳情

  少海穴的功能特性

  附注:手少陰經所溜為“滎”。

  穴義:心經氣血在此聚集。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高溫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不斷地進行散熱冷降,所散熱氣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歸落地部。

  功能作用:發散心火。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少海穴的作用

  功效:理氣通絡,益心安神,降濁升清。

  主治:1.精神神經系統疾?。荷窠浰ト?,精神分裂癥,頭痛,眩暈,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尺神經炎,尺神經麻痹;

  2.呼吸系統疾?。悍谓Y核,胸膜炎;

  3.運動系統疾?。郝湔?,前臂麻木及肘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肘臂攣痛,下肢痿痹;

  4.其它:心絞痛,淋巴結炎,疔瘡,瘰疬,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縮,肋間神經痛等。

  操作: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前臂放散;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現代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癥、尺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等。

查看詳情

  少海穴穴位配伍

  配后溪穴主治手顫、肘臂疼痛;

  配神門穴、內關穴、大陵穴主治癔??;

  配合谷、內庭,有清瀉陽明熱邪的作用,主治牙痛,牙齦腫痛;

  配天井,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少海穴的文獻摘要

  《百癥賦》:“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勝玉歌》:“瘰歷少海,天井邊。”

  《甲乙經》:“少海主風眩頭痛。”

  《外臺秘要》:“少海主寒熱,齒齲痛、狂。”

  《席弘賦》:“心疼手顫少海間。”

  《銅人》:“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

  《針灸大成》:“主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

查看詳情

上廉穴

  上廉穴名解

  上指上方,與下相對。廉者,形如菱角狀,又指邊側。因該穴在下廉上1寸,屈肘握拳,是處肌肉隆起,形如菱狀,穴當菱狀之邊側,因名上廉。

  上廉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屈肘取穴。

  解剖:在橈側短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查看詳情

  上廉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大腸經經氣中濁重部分在此歸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潔清靜。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水濕云氣繼續散熱吸濕并橫向下行傳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吸附天部的水濕濁物向下沉降。

  治法:實熱則瀉之,虛寒則先瀉后補。

  按摩上廉穴的作用

  主治:中醫病癥:腹痛,腸鳴,泄瀉,頭痛,頭暈,半身不遂,手足不仁,手臂肩膊疼痛,膝腫,喘息,小便難等。

  西醫病癥: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后遺癥,腸鳴腹痛等。

  操作: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向下放散至手。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查看詳情

  上廉穴穴位配伍

  胸中柱滿:上廉、華蓋、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俞、俠溪、步廊、商陽、手三里、氣戶、周榮、上管、勞宮、涌泉、陽陵泉(《備急千金要方》)。

  食泄:上廉、下廉(《神應經》)。

  夾臍痛:上廉、曲泉、中封、水分(《神應經》)。

  小便難黃:上廉、下廉(《備急千金要方》)。

  上廉穴的古書記載

  《針灸甲乙經》:在三里下一寸。

  《醫學入門》:在曲池前四寸。

  《循經考穴編》廣注:曲池下三寸,屈肘取之,若直取合四寸。

  《針灸集成》:腕后七寸,曲池下三寸,三里下一寸微外些。

  《針灸甲乙經》:小便黃,腸鳴相逐。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疰痛。

  《針灸資生經》:寒瘧;偏風,腰腿手足不仁。

  《針灸大成》: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類經圖翼》:小便澀,大腸氣滯。

  《循經考穴編》:肩膊酸痛。

查看詳情

三陽絡穴

  三陽絡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前臂背側,手背腕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指伸肌、拇長展肌、拇短伸。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后皮神經的屬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進經拇長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達前臂骨間膜,以上諸肌由橈神經深支發出的肌支支配。

查看詳情

  按摩三陽絡穴的作用

  功效:舒筋通絡,開竅鎮痛。

  主治:暴喑卒聾,齲齒牙痛,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等。

  操作: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肘部。 斜刺2.0-3.0寸,透郄門穴,前臂感覺麻脹,并向指端傳導。

查看詳情

查看詳情

曲澤穴

  曲澤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解剖: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深層有旋前圓肌、肱??;布有正中靜脈、貴要靜脈、肱動靜脈、尺側返動靜脈的掌側支與尺側下副動靜脈前支構成的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和正中神經的本干。

查看詳情

  按摩曲澤穴的作用

  功效散熱降濁。

  主治:1. 心痛、心悸等心臟病證;

  2. 胃痛、嘔吐、泄瀉等急性胃腸??;

  3. 肘臂攣痛;

  4. 熱病。

  操作:直刺0.8~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查看詳情

  曲澤穴穴位配伍

  配內關、中脘主治嘔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曲澤穴的相關論述

  《備急千金要方》:“曲澤、大陵,主心下澹澹,善驚。”

  《銅人針灸經》:“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干,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善動搖。”

  《針灸大成》:“嘔血,曲澤、神門、魚際。”

查看詳情

清冷淵穴

  清冷淵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頭肌下部;有中側副動、靜脈末支;布有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肌支。

查看詳情

  按摩清冷淵穴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查看詳情

  清冷淵穴穴位配伍

  配肩髎、天髎、臑俞、養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查看詳情

青靈穴

  青靈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臂內側,在極泉穴與少海穴 的連線上,肘橫紋上3寸,肱二頭肌的尺側緣。

  解剖:當肱二頭肌內側溝處,有肱三頭??;有貴要靜脈、尺側上有副動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青靈穴的作用

  功效:散風止痛。

  主治:1. 頭痛,振寒;2. 脅痛,肩臂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查看詳情

  青靈穴穴位配伍

  配肩髃穴、曲池穴治肩臂痛。

  青靈穴的相關論述

  《銅人針灸經》:“治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針灸大成》:“主目黃頭痛。”

  《類經圖翼》:“振寒脅痛,肩臂不舉。”

查看詳情

臑會穴

  臑會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緣。

  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臑會穴的作用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疬,目疾,肩胛腫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查看詳情

  臑會穴穴位配伍

  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治肘臂攣痛。

查看詳情

偏歷穴

  偏歷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屈肘,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即是,或兩手虎口垂直交叉,當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所指處有一凹陷,即為此穴。

  解剖:在橈骨遠端,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掌側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背側為前臂背側皮神經核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偏歷穴的作用

  功效:清瀉陽明、通調水道。

  主治:目赤,耳鳴,鼻衄,口眼歪斜,牙痛,喉痹,咽干,頰腫;小便不利,水腫;癲疾,多言;肩膊肘腕酸痛,瘧疾等。

  操作:直刺0.3~0.5寸,或針尖向肘部方向斜刺入0.5~0.8寸,局部酸脹。

查看詳情

  偏歷穴穴位配伍

  鼻衄:偏歷、合谷、上問、昆侖、通谷(《針灸資生經》)。

  耳聾:偏歷、腎俞、聽會(《神灸經綸》)。

  耳鳴:偏歷、陽溪、商陽、洛卻、腕骨、前谷(《針灸資生經》)。

  齒痛:偏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溫溜(《經絡全書》)。

  癲疾嘔:偏歷、神庭、攢竹、本神、聽宮、上星、百會、聽會、筑賓、后頂、強間、腦戶、洛卻、玉枕(《備急千金要方》)。

查看詳情

間使穴

  間使穴名解

  1)間使。間,間接也。使,指使、派遣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經水在此蒸發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行至本穴后,經水逐步降溫,生發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如被它物間接的指使一般,故名。

  2)鬼路。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路,通行的道路。鬼路名意指心包經的經水由本穴流行通過。本穴物質為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過,故名鬼路。

  3)心包經經。經,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過,動而不居,故為心包經經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化氣,所化之氣性涼,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征,故其屬金。

  間使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間膜;布有前臂正中靜脈、正中動脈和骨間前動脈;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干及骨間前神經分布。

查看詳情

  按摩間使穴的作用

  功效:散熱生氣。

  主治:1. 心痛、心悸、癲狂等;2. 胃痛,嘔吐;3. 熱病,瘧疾;4. 臂痛。

  操作:直刺0.5—1寸。

查看詳情

  間使穴穴位配伍

  配心俞主治心悸;配后溪、合谷主治癲癇;配內關、胃俞、中脘主治胃痛。

查看詳情

二白穴

  二白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二白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的兩側,一側二穴。

  解剖:在指淺屈肌、拇長屈?。飩妊ǎ┖椭干钋。ǔ邆燃。┲?,穴區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動脈干、橈神經淺支(橈側穴)和正中神經(尺側穴)經過,并有正中神經肌支和骨間前動脈分布。

查看詳情

  按摩二白穴的作用

  功效:調和氣血,提肛消痔。

  主治:1、痔瘡,脫肛;2、前臂痛,胸肋痛。

  操作:直刺0.5~0.8寸。

查看詳情

  二白穴穴位配伍

  1、治痔瘡:二白(針刺瀉法);大腸俞(挑治法);

  2、治脫肛:二白(針刺);長強(針刺);百會(溫灸)。

  二白穴的相關論述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痔漏之疾亦可針,里急后重最難禁;或癢或痛或下血,二白穴從掌后尋。二白在掌后橫紋上四寸,兩穴對并,一穴在筋中間,一穴在大筋外。……灸二七壯。瀉之,禁灸。”

  2、《醫學綱目》“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癢或疼。二白在掌后縱紋上四寸,手厥陰脈兩穴相并,一穴在兩筋中,一穴在大筋外。針入三分,瀉兩吸。”

查看詳情

會宗穴

  會宗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解剖:尺骨橈側緣,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會宗穴的作用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查看詳情

  會宗穴穴位配伍

  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

  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查看詳情

四瀆穴

  四瀆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半屈肘俯掌,于手背腕橫紋上7寸,尺、橈兩骨之間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尺側伸腕肌、骨間后血管神經束、拇長伸肌。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后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后面深筋膜,經尺側伸腕肌和小指伸肌的交界部深進,穿經骨間后血管神經束,直抵深面拇長伸肌和前臂骨間膜的背面。血管神經束由橈神經深支(又稱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背側動脈以及兩條伴行靜脈,被前臂筋膜包裹而形成。行于前臂后區內淺層與深層肌之間,血管神經的分布營養并支配前臂后區的所有結構。

查看詳情

  按摩四瀆穴的作用

  功效:開竅聰耳,清利咽喉。

  主治:耳聾牙痛,咽喉痛,偏頭痛、上肢麻痹癱瘓、神經衰弱、眩暈、腎炎等。

  操作:直刺0.5-1.0,局部酸脹,右向肘部和手背部放散。

查看詳情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08-2022 99健康網(www.americasautocenters.com)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亚洲另类春色偷拍@加勒比中文字幕无�?@Japanese无码@�?9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