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口腔內,當舌系帶兩側靜脈上,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解剖:穴區淺層有舌神經(發自下頜神經)和舌深靜脈干經過;深層有舌神經、舌下神經和舌動脈分布。
主治:急性扁挑體炎,口腔潰瘍,舌炎,咽炎;消渴。
功效:清瀉熱邪,生津止渴。治重舌腫脹,難言,黃疸,口舌生瘡,喉咽諸熱,嘔吐,急腹痛,中風后遺癥,頑固性嘔吐。
中風語蹇: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太沖穴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內關穴、少府穴、魚際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氣海穴、命門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潰瘍: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平補平瀉)、潰瘍周圍(點刺)。
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重舌腫脹,熱極難言:十宣穴,海泉穴在舌理中,金津穴在舌下左邊,玉液穴在舌下右邊。
雙蛾風,喉閉不通:少商穴、金津玉液穴、十宣穴。
口內生瘡,臭穢不可近:十宣穴、人中穴、金津玉液穴、承漿穴、合谷穴。
三焦熱極,口舌生瘡:關沖穴、外關穴、人中穴、迎香穴、金津玉液穴、地倉穴。
口氣沖人,臭不可近:少沖穴、通里穴、人中穴、十宣穴、金津玉液穴。
消渴:水溝穴、承漿穴、金津玉液穴、曲池穴、勞宮穴、太沖穴、行間穴、商丘穴、然谷穴、隱白穴。
金津穴、玉液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水溝。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也。溝,水液的渠道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本穴物質為素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運行為循督脈下行,本穴的微觀形態如同地部的小溝渠,故名。
?。?)人中。人,指本穴位在頭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處在頭面前正中線。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溝的中部,無它意。
?。?)鬼客廳。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蛷d,接待客人的廳堂也。鬼客廳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部之氣的冷降水液。本穴位處督脈,督脈氣血以陽氣為主,地部經水稀少,而本穴氣血則為地部經水,地部經水如同督脈氣血的賓客一般,故名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名意與鬼客廳同。
?。?)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不光為督脈的陽氣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陽明經的冷降水液,故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人事不醒、心腹絞痛、劇烈腰背痛等。
功效:緩解治療癲狂癇、中風昏迷、小兒驚風、面腫、腰背強痛、昏迷、暈厥、暑病、癲狂、臆語、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出血、慢性鼻炎、風水面腫、牙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遍身水腫、霍亂、溫疫、挫閃腰疼、人事不醒、心腹絞痛、劇烈腰背痛等。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 ;一般不灸。
配百會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穴、尺澤穴;
溺水窒息加會陰穴;
癲狂加內關穴;
癔病發作加合谷穴透勞宮穴;
配上星穴、風府穴治鼻流清涕;
配委中穴(瀉法) 治急性腰扭傷;
配三陰交穴、血海穴治月經不調、崩漏。
?。?)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水濕云氣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
?。?)兌骨、兌端穴。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穴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穴。
?。?)椎髎、權髎穴。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云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手少陽太陽穴之會。本穴的水濕云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則進一步吸濕并以云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云氣的橫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穴之會。
定位: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解剖:在顴骨下頜突的后下緣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 ;有面橫動、靜脈分支 ;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三叉神經痛等局部病證。
功效:祛風消腫。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配翳風、合谷主治面痛、齒痛 ;配肝俞、太沖主治面肌痙攣。
定位:在面頰部,耳垂前方0.5寸,與耳中點相平處。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和咬肌。皮膚由下頜神經的頰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咬肌動靜脈支分布。咬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支支配。
主治:面神經麻痹,口瘡,下牙痛,腮腺炎等。
功效:祛風清熱,通經活絡。
操作: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的感覺向面部擴散;可灸。
內指鼻內側,因針此穴能恢復嗅覺,重新迎來香氣,且與迎香相對,因名內迎香。
定位:內迎香穴位于鼻孔內,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和粘膜處。
解剖:分布有面動、靜脈的鼻背支之動、靜脈網和篩前神經的鼻外支。
主治:各種鼻炎、急性結膜炎。
功效:清熱散風,宣通鼻竅。
操作: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如有出血性疾患的忌用。
口禾髎:禾,指糧食;髎同窌;意為孔穴。谷物從口入,穴近口處,內對兩齒(門齒及尖齒)牙根間凹陷處,故名。
定位:在鼻孔外緣直下,水溝穴旁開0.5寸處。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
解剖: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與三叉神經第2支下支的吻合叢。
主治:鼻瘡,息肉,鼻塞鼻衄,鼻流清涕,牙關緊閉,口喎等;鼻炎,鼻出血,嗅覺減退,鼻息肉,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腮腺炎等。
功效:疏風清熱,通鼻利竅。
操作: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鼻塞,不辨香臭:口禾髎、迎香、上星、五處、水溝、風府、百勞、太淵(《針灸大成》)
息肉:口禾髎、風池、風府、迎香、人中(《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
鼻衄:口禾髎、上星、合谷、魚際、少商(《針灸醫案集要》)。
口噤不開:口禾髎、合谷、列缺、頰車(《針灸資生經》)。
尸厥:口禾髎、攢竹(《針灸資生經》)。
泉,泉水,此處指口腔內之津液。穴穴在舌背正中,唾液在此處會聚,故名聚泉。穴位名出自《針灸大成》。
定位:聚泉穴位于口腔內,當舌背正中縫的中點處。
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疏松結締組織和舌肌。分布有下凳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靜脈的動靜脈網。
主治:舌肌麻痹,味覺減退、支氣管哮喘。
功效:清散風熱,祛邪開竅。
操作: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血。
尿崩癥:配海泉穴、涌泉穴、水泉穴。
中樞性失語:聚泉(向舌根方向深刺)配天柱穴、風池穴。
舌強難言及生白苔:配外關穴、關沖穴、中沖穴、承漿穴。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內氣血場覆蓋的區域巨大。髎,孔隙。該穴名意指胃經天部濁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本穴物質為四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行至本穴后散熱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處天之上部(頭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蓋的區域大,名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細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為之髎,故名。
2)蹺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蹺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
定位:巨髎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口眼㖞斜,眼瞼瞤動,鼻出血,齒痛,唇頰腫。
功效:冷降胃濁。
操作:直刺0.3—0.6寸,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合谷穴治齒痛;
配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
津,指唾液;金,比喻貴重。穴位在左舌下腺開口近處,唾液進入口腔之重要部位,故名玉液。本穴《內經》,《醫經小學》定名金津。
定位:在口腔內,當舌系帶兩側靜脈上,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解剖:穴區淺層有舌神經(發自下頜神經)和舌深靜脈干經過;深層有舌神經、舌下神經和舌動脈分布。
主治:①口瘡、舌強、舌腫;②嘔吐、消渴。
功效:清瀉熱邪,生津止渴。
操作:點刺出血。
1、中風語蹇: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太沖穴等。
2、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內關穴、少府穴、魚際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氣海穴、命門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組隔姜艾炷灸。
3、慢性口腔潰瘍: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平補平瀉)、潰瘍周圍(點刺)。
4、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定位:在面部承漿穴外側約1寸之凹陷中。
解剖:有上述神經、頦動、靜脈和頦下動、靜脈。頦下動脈是面動脈將轉至面部時發出的分支,分布于下唇及頦部諸肌和皮膚。頦下靜脈是面靜脈的屬支。
主治: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
功效:清熱疏風。
操作:直刺0.2~0.5寸,斜刺向內下方斜刺進針0.3~0.5寸。
?。?)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輸頭部。大迎的物質由地倉穴分配而來,一支是由頭面循項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頭部。由于頭部為君主之地,因而上輸頭部的皇糧其量也大、其質也精,運送亦有浩蕩之勢,故名大迎。
?。?)髓孔。髓,腦為髓海,髓即頭之腦也???,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質上輸腦部。
本穴為胃經氣血上輸頭腦的重要通道,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清濁混雜,而腦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濁氣,故要對胃經上輸的氣血物質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對胃經上輸氣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關卡。
定位: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分支及頰神經。
〖別名〗 髓孔穴?!佳x〗 胃經氣血中的精微物質由此上輸于頭。
〖氣血特征〗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由經水蒸發的氣體。
〖運行規律〗 循胃經向頰車穴傳輸。
〖功能作用〗 接受并傳送胃經向頭部輸送的氣血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主治:緩解治療面神經麻痹、口歪、齒痛、牙齒緊閉、頰腫等。
操作: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發熱者配少商、商陽、中沖;
神昏者配十宣、涌泉;
痰盛者加陰陵泉、豐??;
肝陽上亢者配行間;
陰血虛者配太溪、血海、足三里。
定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主治: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點刺放血可輔助治療痔瘡。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配風府治頸項急,不得顧;
配承漿治口臭難近;
配上關、大迎、翳風治口噤不開。
定位:仰靠坐位。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下斜肌與眶下壁之間。分布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耳后動、靜脈的耳后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后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功效:清熱明目。
主治:視神經為,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表光眼早期白內障,近視。
操作:沿眶下緣從外下向內上,向視神經孔方向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面神經頰支及眶下神經分支。
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癔病,消渴嗜飲,口瘡臭穢,齒痛,口噤,鼻塞。
操作:斜刺0.2~0.3寸;不灸。
配本神治癲癇嘔沫;
配目窗、正營、耳門治唇吻強,止齒齲痛。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后循膽經傳輸。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與百會穴二穴如同兩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于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于本穴,穴內氣血處于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運行橫向下傳陽白穴,故而得名。
定位:前發際上0.5寸,神庭穴旁開3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布有眶上動、靜脈和眶上神經以及顳淺動、靜脈額支。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1. 頭痛,眩暈;
2. 癲癇,小兒驚風,中風;
3. 不寐。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神經衰弱、小兒大腦發育不全等。
操作:平刺0.5—0.8寸。
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
配顱息、內關主治胸脅痛。
地,指地格。倉,藏谷處。古人面分三庭,鼻以上為上庭,鼻為中庭,鼻以下為下庭,合為天人地三格。穴在鼻下口吻旁(地格處),口以入谷,故謂倉。又脾主口(《難經·三十七難》),脾氣通于口,脾胃屬土,倉廩之官,故名地倉?!夺t經理解》: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口以入谷,故謂之倉;唇在面之下部,故謂地也?!墩務勓ㄎ坏拿罚簜},《說文》:“谷,藏也。”《內經》謂地氣通于口,食五谷必經于口,故名地倉。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口角旁開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并有面動、靜脈。
功效:舒筋活絡,活血化瘀。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風;
舌麻、味覺消失者,配廉泉;
閉眼困難者,配絲竹空;
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
四白。四,數詞,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圍空間。白,可見的顏色、肺之色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本穴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承泣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性溫熱,由地部流至四白時,因吸收脾土之熱而在本穴快速氣化,氣化之氣形成白霧之狀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見,故名。
定位:四白穴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功效:散發脾熱,向天部提供水濕。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配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
配攢竹穴治眼瞼瞤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