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穴位百科/頭部穴位
正營穴

  正營穴名解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并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散熱縮合并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在目窗后1寸,在頭臨泣穴與風池穴的連線上取穴。

  解剖: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按摩正營穴位的作用

  主治:緩解治療頭痛、頭暈、目眩、齒痛等。

  功效:平肝明目、舒筋活絡、吸濕降濁、疏風止痛、平肝熄風。

  正營穴位配伍

  正營穴配合谷穴、頰車穴、下關穴具有活絡止痛的作用,緩解治療牙痛、牙關不利;

  正營穴配太沖穴、陽白穴、風池穴緩解治療目赤腫痛、眩暈、頭痛;

  正營穴配頭維穴、風池穴、外關穴具有散風活絡止痛的作用,緩解治療偏頭痛;

  正營穴配印堂穴、外關穴、風池穴具有定眩止嘔的作用,緩解治療目眩,嘔吐。

查看詳情

正營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

懸顱穴

  懸顱穴名解

  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后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穴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云層一般,故名。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嚙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嚙,咬或缺口之意。米嚙名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云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懸顱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解剖:懸顱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鬢發上,當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按摩懸顱穴位的作用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功效:降濁除濕。

  懸顱穴穴位配伍

  配頷厭穴、治偏頭痛;配曲池穴、合谷穴治熱病頭痛。

查看詳情

懸厘穴

  懸厘穴名解

  懸厘。懸,吊掛也。厘,治理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匯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懸厘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上3/4與下1/4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查看詳情

  按摩懸厘穴穴位的作用

  主治:偏頭痛、齒痛、目赤腫痛、耳鳴等頭面五官疾患。

  功效:降濁分清。

  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

  懸厘穴穴位配伍

  配聽宮、翳風等主治耳鳴。

查看詳情

囟會穴

  囟會穴名解

  1、囟會。囟,連合胎兒或新生兒顱頂各骨間的膜質部也,此指穴內氣血有腎氣的收引特征。會,交會也。囟會名意指督脈上行的弱小水濕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上星穴傳來的弱小水濕,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同腎氣有收引特征,故名囟會。囟中、鬼門、囟門名意與囟會同,中指穴內,鬼指穴內氣血寒濕收引。

  2、天窗穴。天,天部也。窗,窗戶也,氣之通道也,虛也。天窗穴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下的水濕之氣,天之上部氣血空虛。本穴物質為來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后則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氣血如同空虛之狀,故名天窗穴。

  囟會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囟會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疾,嗜睡,小兒驚風。

  功效:補益肺氣,傳導水濕。

  操作:平刺0.3~0.5寸,小兒禁刺;可灸。

查看詳情

  囟會穴穴位配伍

  配玉枕治頭風;

  配百會治多睡;

  配頭維、太陽、合谷治頭痛目眩;

  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淵、鼻衄;

  配前頂、天柱、本神治小兒驚癇;

  配人中、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

  配血海、支溝治血虛頭暈。

查看詳情

五處穴

  五處穴名解

  1)五處。五,東南西北中五方也。處,處所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頭之各部。本穴氣血本應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氣血受熱后散于膀胱經之外,基本無物傳入本穴,穴外頭之各部的氣血因而匯入穴內,故名。

  2)巨處。巨,巨大也。處,處所也。巨處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穴外的廣闊天部。理同五處名解。

  五處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即曲差穴上0.5寸處。

  解剖: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查看詳情

  按摩五處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

  功效:匯聚頭部冷降濁氣。

  操作:平刺0.5~0.8寸。

查看詳情

  五處穴穴位配伍

  配身柱、委中、委陽、昆侖主治脊強反折、癲狂;

  配下廉、神庭主治頭風。

查看詳情

完骨穴

  完骨穴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以此得名。

  完骨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淺層有耳后動、靜脈的分支,深層有頸深動、靜脈;有枕小神經本干。

查看詳情

  按摩完骨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頰腫、口眼?斜、喉痹齒痛等頭面五官疾??;頸項強痛;癲癇;瘧疾。

  功效:疏導水液。

  操作:斜刺0.5~0.8寸。

查看詳情

  完骨穴穴位配伍

  配太陽、率谷、風池主治頭痛。

查看詳情

頭竅陰穴

  頭竅陰穴名解

  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

  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云氣,在下行本穴的過程中,水濕云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后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云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頭竅陰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查看詳情

  按摩頭竅陰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功效:降濁去寒。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查看詳情

  頭竅陰穴穴位配伍

  配強間治頭痛;

  配只支溝、太沖、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查看詳情

頭臨泣穴

  頭臨泣穴名解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于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云氣,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云氣,富含水液。

  頭臨泣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查看詳情

  按摩頭臨泣穴位的作用

  主治: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功效:降濁升清。

  操作:平刺頭臨泣穴0.5-0.8寸,局部酸脹。

查看詳情

  頭臨泣穴穴位配伍

  配肝俞治白翳;

  配大椎、腰奇、水溝、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

  配大椎、間使、膽俞、肝俞治瘧疾。

查看詳情

通天穴

  通天穴名解

  1)通天。通,通達也。天,天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氣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氣血來自承光穴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此水濕之氣所處為天之下部,與頭部的陽氣不在同一層次,經由本穴吸熱后才上行至與頭部陽氣相同的天部層次,故名通天。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腎也,潤下之氣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陽熱之氣帶來寒冷之氣。本穴氣血為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運行變化為吸熱上炎,而在其氣血吸熱上炎的同時也就為天部帶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氣血有潤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氣,天為肺,其伯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氣血帶有脾的熱燥之性。本穴物質為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氣弱小,在天部陽熱之氣稍旺盛的情況下它則表現出脾氣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風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中水濕含量稍大則會在本穴吸熱后脹散化風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稍多的情況下穴內氣血就會變為肺氣特性的涼性之氣。

  6)天日。天,天部也。日,與夜相對,陽也,氣也。天日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陽氣。

  7)天歸。天,天部也。歸,歸來穴也。天歸名意指本穴氣血吸熱后歸于天部。

  8)天舊。天,天部也。舊,依舊也。天舊名意指本穴氣血對天部層次的氣血作用影響不太大。

  通天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即承光穴后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顳淺動、靜脈和枕動、靜脈的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的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通天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

  功效:清熱除濕。

  操作:平刺0.3~0.5寸。

查看詳情

  通天穴穴位配伍

  配承光穴主治口喎;

  配上星主治鼻淵、鼻塞等。

查看詳情

天沖穴

  天沖穴名解

  天沖。天,天部氣血也。沖,氣血運行為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后脹散并由本穴沖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并沖射于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

  天沖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

  解剖:在耳后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天沖穴的作用

  功效:益氣補陽。

  主治:1. 頭痛;

  2. 耳鳴,耳聾;

  3. 癭氣;

  4. 驚恐,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

查看詳情

  天沖穴穴位配伍

  配天突、水突主治癭氣。

查看詳情

上關穴

  上關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上關穴的作用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查看詳情

  上關穴穴位配伍

  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

  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查看詳情

曲差穴

  曲差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按摩曲差穴的作用

  功效:祛風明目。

  主治:1. 頭痛、目眩;

  2. 鼻塞,鼻衄。

  操作:平刺0.5~0.8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近視、鼻炎等。

  曲差穴穴位配伍

  配上星、迎香、通天、風府主治鼻疾。

  曲差穴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喘息不利,煩滿,曲差主之。”

  《銅人針灸經》:“治目視不明。”

查看詳情

曲鬢穴

  曲鬢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按摩曲鬢穴的作用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曲鬢穴穴位配伍

  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

  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查看詳情

強間穴

  強間穴名解

  1)強間。強,強盛也。間,二者之中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本穴物質為腦戶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因受顱腦的外散之熱,水濕之氣吸熱而化為天部強勁的陽氣并循督脈上行,故名。

  2)大羽。大羽,較大的鳥類也,其特點是能負較大的重物而飛行,此指本穴上傳的陽氣中亦夾帶有一定的水濕。

  強間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查看詳情

  強間穴的功能特性

  〖別名〗大羽穴。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含有一定水濕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傳后頂穴。

  〖功能作用〗升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強間穴的作用

  主治:頭目眩,煩心,失眠,癲狂,頸項強痛等。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查看詳情

  強間穴穴位配伍

  配后溪穴、至陰穴治后頭痛、目眩;

  配豐隆穴治頭痛難忍。

查看詳情

前頂穴

  前頂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會合處。

查看詳情

  按摩前頂穴的作用

  主治: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查看詳情

  前頂穴穴位配伍

  配前頂、后頂、頜厭治風眩、偏頭痛;

  配人中治面腫虛??;

  配百會治目暴赤腫;

  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查看詳情

腦空穴

  腦空穴的準確位置

  位:位于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剖:在枕肌中;布有枕大神經,枕動、靜脈,面神經耳后支。

查看詳情

  按摩腦空穴的作用

  功效:祛風開竅。

  主治:治療癔病、癲癇、頸部軟組織疾患等。

  操作:平刺0.3~0.5寸。

查看詳情

  腦空穴穴位配伍

  配腦戶、風池、昆侖主治后頭痛。

  腦空穴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

  《類經圖翼》:“治頭痛不可忍,項強不得顧,目瞑鼻衄,耳聾。”

查看詳情

腦戶穴

  腦戶穴名解

  1)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本穴物質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后,二氣相合而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并入于腦,故名。

  2)匝風。匝,環繞之意。風,風氣也。匝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理同腦戶名解。

  3)會額。會,交會也。額,頭之前額,此指穴內物質其性如前額之陰。會額名意指穴內氣血為會聚的天部濕冷之氣。理同腦戶名解。合顱名意與會額近同,顱指顱骨,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氣特征的寒濕水氣。

  4)仰風。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風,風氣也。仰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理同腦戶名解。迎風名意與仰風同。

  5)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的水濕風氣,還有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腦戶穴的功能特性

  〖別名〗匝風,會額,合顱,仰風,會顱,迎風。

  〖穴義〗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腦戶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腦戶穴位于人體的頭部,后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藏有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腦戶穴的作用

  主治: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舌本出血,癭瘤。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查看詳情

  腦戶穴穴位配伍

  配通天穴、腦空穴治頭重痛;

  配人中穴、太沖穴、豐隆穴治癲狂癇。

  腦戶穴的按摩手法

 ?。?)正坐,雙手伸過頸項,放置在后腦處,手掌心向頭,扶住后腦勺,四指的指尖向頭頂,大拇指的指腹所在的位置就是這個穴位;

 ?。?)大拇指的指尖互相疊加向下,用指腹或者指尖按揉穴位,有酸痛、脹麻的感覺;

 ?。?)分別用雙手輪流按揉穴位,先左后右,每回大約按揉3至5分鐘。

查看詳情

目窗穴

  目窗穴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傳于穴外,故名。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上行并交于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目窗穴的功能特性

  〖別名〗至榮穴、至宮穴。

  〖穴義〗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目窗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目窗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查看詳情

  按摩目窗穴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操作:平刺0.5-0.8寸??删?。

查看詳情

  目窗穴穴位配伍

  配關沖穴、風池穴治頭疼;

  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腫。

查看詳情

眉沖穴

  眉沖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頭部,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的連線之間。

  解剖:有額??;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查看詳情

  按摩眉沖穴的作用

  功效:通竅省神、祛風明目。

  主治: 頭痛,目眩;鼻塞,鼻衄。

  操作:平刺0.3~0.5寸。

查看詳情

  眉沖穴穴位配伍

  配睛明主治目赤腫痛。

  眉沖穴的相關論述

  1. 《備急千金要方》:“苦頭痛,針眉沖。”

  2.《針灸大成》:“主五癇,頭痛鼻塞。”

查看詳情

絡卻穴

  絡卻穴名解

  1)絡卻。絡,聯絡也。卻,退卻、拒絕也。該穴名意指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本穴氣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無物傳來而處于空虛之狀,穴內氣血是由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濕之氣而非陽熱之氣,本穴既有聚集頭部氣血的作用但同時又拒絕接受外部的陽熱之氣,故名。

  2)強陽。強,強盛也。陽,陽氣也。強陽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強盛的陽氣。如絡卻之名解,本穴氣血雖為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濕之氣,但對于膀胱經原有氣血來說它仍為偏高溫態的天部之氣,比膀胱經氣血的溫度要高要強,故名強陽。

  3)腦蓋。腦,頭腦也。蓋,護蓋也。腦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如同頭之外衛。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動、運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氣血后才有氣血循膀胱經傳輸。理同絡卻名解。

  絡卻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解剖:在枕肌停止處;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絡卻穴的功能特性

  〖別名〗強陽穴,腦蓋穴,及行穴。

  〖穴義〗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由穴外天部匯入穴內后再循膀胱經向下傳輸。

  〖功能作用〗傳輸頭部濁氣。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熱則瀉之。

  按摩絡卻穴的作用

  主治: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操作:平刺0.3~0.5寸。

  絡卻穴穴位配伍

  配風池穴治頭暈。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08-2022 99健康網(www.americasautocenters.com)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亚洲另类春色偷拍@加勒比中文字幕无�?@Japanese无码@�?9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