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百科
解表劑

  麻黃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F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加減化裁: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歌訣: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麻黃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義: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由于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麻黃湯的禁忌

 ?、俦痉綖樾翜匕l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诼辄S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麻黃湯的不同版本

  附方1:麻黃加術湯

  組成:麻黃(去節)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術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出處:《金匱要略》。

  附方2: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組成:麻黃(去節,湯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銼麻豆大,每服12g。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功用: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出處:《金匱要略》

  附方:3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雞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棗(擘)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功用:發汗解表,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出處:《傷寒論》

  附方4:三拗湯

  組成: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g,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方5:華蓋散

  組成: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為末,每服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人陨蠚?,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自潤,脈浮緊。

 

  出處:《博濟方》

查看詳情

清熱劑

  白虎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見神昏譫語、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涼肝息風;若兼陽明腑實,見譫語、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熱攻積;消渴病而見煩渴引飲,加天花粉、蘆根、麥冬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力。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氣分大熱此方清,熱渴汗出脈洪大,加入人參氣津生。

  白虎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義:本方原為陽明經證的主方,后為治療氣分熱盛的代表方。本證是由傷寒化熱內傳陽明經所致。里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胃熱津傷,故煩渴引飲;里熱蒸騰、逼津外泄,則汗出;脈洪大有力為熱盛于經所致。氣分熱盛,但未致陽明腑實,故不宜攻下;熱盛津傷,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經,功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故為君藥;知母苦寒質潤,一助石膏清肺胃熱,一滋陰潤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白虎湯的禁忌

  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誤用。

  白虎湯附方

  白虎加人參湯

  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氣陰兩傷證。

  白虎加桂枝湯

  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功用:清熱、通絡、和營衛。

  主治:溫瘧或風寒熱痹癥。

  白虎加蒼術湯

  組成: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粳米、蒼術。

  功用:清熱祛濕。

  主治:濕溫病。

查看詳情

治風劑

  川芎茶調散處方一

  《中國藥典》: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細辛30g,防風45g,薄荷240g,荊芥120g,甘草60g。

  【性狀】為暗黃色的粉末;氣香,味辛、微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疏風止痛。用于風邪頭痛,或有惡寒,發熱,鼻塞。

  【用法用量】飯后清茶沖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服。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川芎茶調散處方二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四兩),荊芥穗(四兩),細辛(去心,一兩),白芷(一兩),甘草(一兩),羌活(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薄荷(蜜炙,八兩)。

  【功能主治】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言語聲重。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川芎茶調散處方三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薄荷葉(不見火)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香附子(炒)八兩(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婦人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注,太陽穴疼,但是感風氣,悉皆治之。

  常服清頭目。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川芎茶調散處方四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別名】茶調散(《世醫得效方》卷十)。

  【處方】薄荷葉(不見火)240克,川芎、荊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別本作細辛去蘆30克),防風(去蘆)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疏風止痛。主風邪頭痛,或偏或正,或巔頂作痛,作止無時,或見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調下。

  【備注】方中川芎善治少陽經頭痛(頭項兩側痛),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后腦、前額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眉棱、額骨痛),均為主藥;荊芥、薄荷、防風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香附行氣寬中,兼能疏風(現配方多用細辛,祛風散寒止痛),配合荊、防、薄荷,增強疏風止痛之效;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使升散不致耗氣;用茶清調服,乃取茶葉苦寒之性,既能上清風熱,又能監制風藥過于溫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痛之功。

  按:本方用法,《世醫得效方》卷十作“每服6克,蔥白、茶清調下;用蔥涎調貼兩太陽穴,除痛甚者特效。又用樸消少許,吹入鼻中立愈。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川芎茶調散處方五

  《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別名】茶調散、茶調湯、川芎茶調飲

  【處方】薄荷葉(不見火)8兩,川芎4兩,荊芥(去梗)4兩,香附子(炒)8兩(別本作細辛去蘆1兩),防風(去蘆)1兩半,白芷2兩,羌活2兩,甘草(爁)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頭目。主偏正頭痛,傷風壯熱,肢體煩疼,風熱隱疹。

  【用法用量】茶調散(《得效》卷十)、茶調湯(《醫方類聚》卷八十二引《經驗良方》)、川芎茶調飲(《不居集》下集卷二)。

  【各家論述】《醫林纂要》:薄荷辛寒,輕虛上浮,上清頭目之風熱,旁搜皮膚之濕熱,中去肝膽之虛熱,下除腸胞之血熱,此用以為君藥,所謂“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也”。荊芥辛苦溫,上行祛頭目之風,除經隧之濕,去血中之風濕郁熱,此以佐薄荷而為臣。芎窮甘辛,行血中之氣,排筋骨之濕,上通巔頂,下徹血海,為厥陰肝經表藥;羌活苦辛,此以祛太陽之風熱;白芷辛溫,此以祛陽明之風熱;防風辛甘,緩肝補肝,以防風淫之內侵,故曰防風,其祛風不拘經絡,無所不到;細辛辛溫,達腎氣,使上行以清耳目,主治少陰頭痛;甘草以補土和中;茶葉甘苦寒,輕清上浮,能升清陽于上,而降濁陰于下,聰明耳目,開爽精神,雖非風藥,而能助諸藥,以散風除熱,清頭目。

  【臨床應用】偏頭痛:作者用《局方》川芎茶調散原方治療126例偏頭痛患者,取得滿意效果,有效率達83.3%?;颊咂^痛為陣發性,可以固定或交替發作,右側多于左側,且都伴有神經憂郁狀態。

  【摘錄】《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川芎茶調散處方六

  《銀海精微》卷上: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1兩,防風1兩,羌活1兩,甘草1兩,石決明1兩,木賊1兩,石膏1兩,炒荊芥1兩,菊花1兩,薄荷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熱淚,眼弦濕爛。

  【用法用量】每服2-3錢,食后茶送下。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川芎茶調散處方七

  《醫學心悟》卷四: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酒拌)1兩,荊芥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甘草1兩,黃芩(酒炒)1兩,川貝母(去心)1兩,黑山梔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通竅清熱。主鼻淵,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陳松蘿細茶調下,1日3次。

  【摘錄】《醫學心悟》卷四

查看詳情

治燥劑

  杏蘇散方歌方義

  方歌: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義: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涼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表散邪,宣發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協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干燥,是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杏蘇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殼、橘皮各6g,甘草3g,大棗3枚。

  用法:水煎溫服。

  加減: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兼泄瀉腹滿者,加蒼術、厚樸以化濕除滿;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

  杏蘇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

  運用:本方為治療輕宣涼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查看詳情

祛濕劑

  平胃散的方歌方義

  方歌:平胃散用蒼術樸,陳皮甘草四般施。除濕散滿驅瘴嵐,調胃諸方以此擴。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義: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脾為太陰濕土,居中州而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濕邪滯于中焦,則脾運不健,且氣機受阻,故見脘腹脹滿、食少無味;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嘔吐惡心、噯氣吞酸;濕為陰邪,其性重著粘膩,故為肢體沉重、怠惰嗜臥。濕邪中阻,下注腸道,則為泄瀉。治當燥濕運脾為主,兼以行氣和胃,使氣行則濕化。

  方中以蒼術為君藥,以其辛香苦溫,入中焦能燥濕健脾,使濕去則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濕邪阻礙氣機,且氣行則濕化,故方中臣以厚樸,本品芳化苦燥,長于行氣除滿,且可化濕。與蒼術相伍,行氣以除濕,燥濕以運脾,使滯氣得行,濕濁得去。陳皮為佐,理氣和胃,燥濕醒脾,以助蒼術、厚樸之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姜、棗,以生姜溫散水濕且能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棗相合尚能調和脾胃。

  平胃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蒼術(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120g,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陳橘皮(洗令凈,焙干)60g,甘草(炙黃)30g。

  用法:上為散。每服6g,水一中盞,加生姜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加減:證屬濕熱者,宜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濕;屬寒濕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溫化寒濕;濕盛泄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

  平胃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運用: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證之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

  平胃散的禁忌

  因本方辛苦溫燥,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查看詳情

祛痰劑

  二陳湯的方歌方義

  方歌: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方義: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阻于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二陳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藥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F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加減: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二陳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人蕴刀?,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運用: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二陳湯的禁忌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查看詳情

消食劑

  保和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山楂(焦)300g,六神曲(炒)100g,半夏(制)100g,茯苓100g,陳皮50g,連翹50g,萊菔子(炒)50g,麥芽(炒)50g。

  用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保和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消食,到滯,和胃。

  主治: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運用:用于消化不良,小兒厭食。

  保和丸的注意事項

  1.忌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保和丸的不同處方

  《丹溪心法》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陳皮、連翹、蘿卜子各30克。

  【制法】上藥研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嘔吐泄瀉,脈滑,舌苔厚膩或黃。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備注】方中山楂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面食痰濁之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燥濕化痰,連翹散結清熱,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楂肉5錢,姜半夏5錢,黃連5錢,陳皮5錢,神曲3錢,麥芽2錢。

  【制法】將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食積、酒積。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湯送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癥因脈治》卷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萊菔子、楂肉、神曲、麥芽、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食積痢。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傷寒大白》卷二: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山楂、麥芽、萊菔子、熟半夏、連翹、香附、枳殼。

  【功能主治】食滯中焦,生冷抑遏,致發狂癥。

  【用法用量】熱甚,加梔、連;濕郁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糖球4兩,陳皮半兩,茯苓半兩,半夏曲半兩,蘿卜子2錢5分,白術1兩,使君子肉1兩,神曲1兩,麥糵1兩,木香2兩2錢4分,砂仁4兩4錢,黃連4兩5分。

  【制法】上為細末,水發為丸,如蘿卜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圣濟總錄》卷一七一: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丹砂(研)1錢,蝎梢2-7個,雄黃(研)2錢,蘆薈(研)半錢,熊膽(研)半錢,蛇蛻(燒灰)1錢,瓜蒂2-7枚,蟾酥1皂子大(湯浸),膩粉(研)半錢,龍腦(研)半錢,麝香(研)半錢,牛黃(研)半錢。

  【制法】上為末,用浸蟾酥并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驚癇,身熱,手足瘈疭,目睛上視,狀如中風。

  【用法用量】每服用倒流水先化1丸,滴鼻內,良久嚏訖,即用薄荷水送下1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幼幼集成》卷六: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人參(切,焙)3錢,漂白術3錢,白云苓1錢5分,炙甘草1錢,山楂肉1錢,老麥芽1錢,六神曲1錢。

  【制法】上為細末,米糊為極小丸。

  【功能主治】痘后一向能食,今不思食,聞食氣即嘔。

  【用法用量】每服1-2錢,米飲送下。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直指小兒附遺》卷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白術(泔浸,土炒)2兩,蒼術(泔浸,炒)2兩,厚樸(姜汁制)2兩,陳皮(去白)2兩,甘草(炙)5錢,莪術(醋炒)1兩,三棱(醋炒)2兩,香附(炒)2兩,砂仁(炒)5錢,益智(炒)6錢,蘿卜子(炒)1兩,山藥8錢,人參(去蘆)5錢,肉果(去油)40個,白豆蔻4錢,檳榔3個,木香5錢,神曲(炒)1兩,麥芽(炒取粉)、山楂2兩,茯苓(去皮)1兩,使君子肉1兩,干荸薺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功能主治】小兒乳食所傷,吐瀉積滯,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麥芽用量原缺。

  【摘錄】《直指小兒附遺》卷四

  《壽世保元》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陳皮3錢,半夏(姜汁炒)3錢,白茯苓(去皮)3錢,連翹3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蘿卜子(炒)3錢,黃連(姜炒)2錢。

  【制法】上為末,稀米糊為丸,胭脂為衣,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實熱翻胃。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人參煎湯,入竹瀝同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醫統》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兒》: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白術5兩,茯苓3兩,半夏(制)3兩,山楂3兩,神曲(炒)3兩,陳皮2兩,連翹2兩,蘿卜子2兩,蒼術(制)1兩,枳實(炒)1兩,香附子(制)1兩,厚樸(制)1兩,黃芩(酒炒)1兩,黃連(酒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主小兒食滯,脾胃不和,噯氣吞酸,嘔吐泄瀉,胸膈痞悶。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漸加至70-80丸,食后茶湯送下。

  【注意】忌飲酒及食肉面。

  【摘錄】《醫統》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兒》

  《杏苑》卷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山楂肉6錢,蒼術(米泔浸)3錢,白術3錢,半夏(姜制)3錢,黃芩(土炒)3錢,白茯苓3錢,橘紅3錢,蘿卜子2錢,黃連(土炒,去土)4錢,神曲4錢,吳茱萸1錢,連翹1錢。

  【制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宿,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吞酸嘈雜。

  【用法用量】每服60丸,食遠橘皮湯送下。

  【摘錄】《杏苑》卷四

  《墨寶齋集驗方》: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白術1斤(蒸),陳皮8兩(洗),厚樸8兩(姜汁炒),山楂肉6兩(飯上蒸),蒼術半斤(炒),甘草(炙)6兩,谷芽半斤(炒),萊菔子4兩(炒)。

  【制法】上為末,老粳米煮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調理脾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1-2錢,以白湯送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

  《幼科發揮》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陳皮5錢,枳殼(炒)3錢,黃連(姜汁炒)5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麥糵3錢,萊菔子(炒)3錢,檳榔3錢。

  【制法】上為末,水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濕熱食積所致痢疾。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幼科發揮》卷三

  《一盤珠》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蒼術、陳皮、白術、茯苓、半夏、砂仁、香附、神曲、白芍、厚樸、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食積泄瀉,泄時腹痛,泄后痛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保和湯”。

  【摘錄】《一盤珠》卷三

查看詳情

驅蟲劑

  烏梅丸的方歌方義

  方義:方中烏梅酸溫安蛔,澀腸止痢,為君藥?;ń?、細辛性味辛溫,辛可伏蛔,溫能袪寒并用,共為臣藥。附子、干姜、桂枝溫臟袪寒;人參、當歸養氣血,共為佐藥。去放全方共奏緩肝調中,清上溫下之功。

  烏梅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烏梅肉、黃連、黃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細辛、青椒(去目)、人參、當歸。

  用法:口服。每次2丸,日2-3次。

  烏梅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緩肝調中,清上溫下。

  主治:蛔厥,久痢,厥陰頭痛,癥見腹痛下痢、巔頂頭痛、時發時止、躁煩嘔吐、手足厥冷。

  烏梅丸的禁忌

  腎臟病患者、孕婦、新生兒禁用。

  本品含有馬兜鈴科植物細辛,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定期復查腎功能。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查看詳情

涌吐劑

  瓜蒂散的方歌方義

  方歌: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調酸苦湊,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

  方義:本方所治,為痰涎壅滯胸中,或宿食停積上脘之證。痰涎宿食填塞,氣機被遏,故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為邪氣在上之征。治當因勢利導,遵《素問·至真要大論》“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論,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療。

  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為君藥。赤小豆昧酸平,能祛濕除煩滿,為臣藥。君臣配伍,相須相益,酸苦涌泄,增強催吐之力。以豆豉煎湯調服,取其輕清宣泄之性,宣解胸中邪氣,利于涌吐,又可安中護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顧護胃氣。

  瓜蒂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瓜蔞(熟黃)、赤小豆3g。

  用法: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2g,以香豉9g,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

  現代用法:將2藥研細末和勻,每服1-3g,用香豉9g煎湯送服。不吐者,用潔凈翎毛探喉取吐。

  瓜蒂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滯胸脘證。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者。

  運用:本方為涌吐法之首要方劑。臨床應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氣上沖喉咽不得息,或誤食毒物尚在胃中為辨證要點。

  瓜蒂散的禁忌

  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傷氣敗胃,非形氣俱實者慎用。若食已離胃入腸,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須禁用。

查看詳情

理血劑

  桃核承氣湯方歌方義

  方歌: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并桂枝,淤熱互結小腹脹,蓄血如狂最相宜。

  方義:證屬瘀熱互結下焦,治當因勢利導,逐瘀瀉熱,以祛除下焦之蓄血。

  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黃苦寒,下瘀瀉熱。二者合用,瘀熱并治,共為君藥。芒硝咸苦寒,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共為臣藥。桂枝與硝、黃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炙甘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為佐使藥。

  桃核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桃仁(去皮尖)、大黃、甘草(炙)各12g,桂枝(去皮)、芒硝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F代用法:作湯劑,水煎前4味,芒硝沖服。

  加減:后世對本方的運用有所發展,不論何處的瘀血證,只要具備瘀熱互結這一基本病機,均可加減使用。對于婦人血瘀經閉、痛經以及惡露不下等癥,常配合四物湯同用;如兼氣滯者,酌加香附、烏藥、枳實、青皮、木香等以理氣止痛。對跌打損傷,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當歸尾、紅花、蘇木、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對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以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梔子等以清熱涼血。

  桃核承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逐瘀瀉熱。

  主治: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譫語,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運用:本方為治療瘀熱互結,下焦蓄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為辨證要點。

  桃核承氣湯的禁忌

  表證未解者,當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因本方為破血下瘀之劑,故孕婦禁用。

  桃核承氣湯的附方

  下瘀血湯

  組成:大黃6g, 桃仁12g,䗪蟲(熬,去足)9g。

  用法: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功用:瀉熱逐瘀。

  主治:瘀血化熱,瘀熱內結證。產后少腹刺痛拒按,按之有硬塊,或見惡露不下,口燥舌干,大便結燥,甚則肌膚甲錯,舌質紫紅而有瘀斑瘀點,苔黃燥,脈沉澀有力。亦治血瘀而致經水不利之證。

  出處:《金匱要略》

  大黃䗪蟲丸

  組成:大黃(蒸)75g,甘草90g,黃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蟲、蠐螬各60g,芍藥120g,干地黃300g,干漆、䗪蟲各30g。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3g,日三服?,F代用法:將蠐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為細粉,過羅,與桃仁等混合均勻,共為細粉。煉蜜為丸,每粒3g,蠟皮封固。每服1丸,溫開水或酒送服。

  功用:祛瘀生新。

  主治:五勞虛極,干血內停證。形體贏瘦,少腹攣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減,腹滿食少,肌膚甲錯,兩目無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脈沉澀或弦。

  出處:《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以上兩方及桃核承氣湯均以大黃、桃仁為主藥,都有破血下瘀之功用,均治瘀血留滯的病證。但下瘀血湯主治產婦因“干血著于臍下”致腹痛拒按,按之有塊,以及血瘀所致經水不利者,故配蟲,專以攻下血瘀為用;大黃䗪蟲丸則主治五勞虛極,干血內停,形體贏瘦,肌膚甲錯者,故又加水蛭、虻蟲及地黃、芍藥、甘草等,破瘀之力增,并微有補益之功;桃核承氣湯適用于瘀熱互結下焦所致之少腹急結、至夜發熱、經閉等癥,故復佐桂枝溫通血脈,并使全方涼而不郁。

查看詳情

理氣劑

  越鞠丸的方歌方義

  方義:方中香附行氣,開氣郁;蒼術燥濕,解濕郁;川芎活血,調血郁;梔子清熱,除火郁;神曲消食,去食郁。五藥多能行氣,氣暢則諸郁自解。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香附(醋制),川芎,梔子(炒),蒼術(炒),六神曲(炒)。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越鞠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理氣解郁,寬中除滿。

  主治: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越鞠丸的不同處方

  越鞠丸處方一

  《中國藥典》:越鞠丸

  【藥方名稱】越鞠丸

  【處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梔子(炒)200g 蒼術(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性狀】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澀、苦。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氣解郁,寬中除滿。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越鞠丸處方二

  《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

  【藥方名稱】越鞠丸

  【別名】芎術丸(《丹溪心法》卷三)。

  【處方】蒼術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治氣、血、痰、火、濕、食等郁,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溫水送下。亦常用作湯劑,水煎服。

  【備注】方中香附行氣解郁,以治氣郁;川芎活血行氣,以治血郁;蒼術燥濕健脾,以治濕郁;梔子清熱除煩,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雖無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濕引起,并與氣、火、食郁有關,所以方中不另設治痰藥,亦治病求本之意。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查看詳情

開竅劑

  安宮牛黃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牛黃、水牛角濃縮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黃、黃連、黃芩、梔子、郁金、冰片。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內一次1/4丸,四歲至六歲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醫囑。

  安宮牛黃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熱解毒,鎮驚開竅。

  主治: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癥見上述證候者。

  安宮牛黃丸的禁忌

  1、本品為熱閉神昏所設,寒閉神昏不得使用。

  2、本品處方中含麝香,芳香走竄,有損胎氣,孕婦慎用。

  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4、本品處方中含朱砂、雄黃,不宜過量久服,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5、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肢寒畏冷,面色蒼白,冷汗不止,脈微欲絕,由閉證變為脫證時,應立即停藥。

  6、高熱神昏,中風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難者,當鼻飼給藥。

  7、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使用本品應遵醫囑。

  8、過敏體質者慎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

  11、服用前應除去蠟皮、塑料球殼及玻璃紙;本品不可整丸吞服。

查看詳情

安神劑

  朱砂安神丸的方歌方義

  方歌:朱砂安神東垣方,歸連甘草合地黃,怔忡不寐心煩亂,養陰清熱可康復。

  方義:本方證乃因心火亢盛,灼傷陰血所致。心火亢盛則心神被擾,陰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故見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等癥;舌紅,脈細數是心火盛而陰血虛之征。治當瀉其亢盛之火,補其陰血之虛而安神。

  方中朱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可鎮怯,既能重鎮安神,又可清心火,治標之中兼能治本,是為君藥。黃連苦寒,入心經,清心瀉火,以除煩熱為臣。君、臣相伍,重鎮以安神,清心以除煩,以收瀉火安神之功。佐以生地黃之甘苦寒,以滋陰清熱;當歸之辛甘溫潤,以補血,合生地黃滋補陰血以養心。使以炙甘草調藥和中,以防黃連之苦寒、朱砂之質重礙胃。

  朱砂安神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朱砂(另研,水飛為衣) 15g,黃連(去須,凈,酒洗)18g,炙甘草16.5g,生地黃4.5g,當歸7.5g。

  用法:上藥除朱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3-4g),津唾咽之,食后服。

  現代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次6-9g,臨睡前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朱砂研細末水飛,以藥湯送服。

  加減:若胸中煩熱較甚,加山梔仁、蓮子心以增強清心除煩之力;兼驚恐,宜加生龍骨、生牡蠣以鎮驚安神;失眠多夢者,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養心安神。

  朱砂安神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鎮心安神,清熱養血。

  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神亂:或胸中懊儂,舌尖紅,脈細數。

  運用:本方是治療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失眠,驚悸,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朱砂安神丸的禁忌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汞中毒;陰虛或脾弱者不宜服。

  朱砂安神丸附方

  組成:神曲、磁石、光明砂。

  功用:益陰明目,重鎮安神。

  主治:心腎不交,耳鳴耳聾,心悸失眠,亦治癲癇。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本方與朱砂安神丸均用朱砂,均屬重鎮安神之劑,均可治心悸失眠等。朱砂安神丸因配黃連瀉心火,生地、當歸滋陰血,為鎮清結合,補瀉兼施之劑,且長于清心火,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之驚悸失眠;磁朱丸則配磁石,益陰潛陽,長于潛陽明目,交通心腎,主治腎陰不足,心陽偏亢,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等。

查看詳情

固澀劑

  牡蠣散的方歌方義

  方歌:牡蠣散內用黃,浮麥麻黃根最易,自汗盜汗心液損,固表斂汗見效奇。

  方義:本方證多由氣虛衛外不固,陰傷心陽不潛,日久心氣亦耗所致?!端貑?middot;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衛氣不固,則表虛而陰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屬陰,睡時衛陽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過多,心陰不足而陽不潛藏,故汗出夜臥更甚;汗出過多,不但心陰受損,亦使心氣耗傷,故心悸驚惕、短氣煩倦。治宜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方中煅牡蠣咸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藥。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為臣藥。君臣相配,是為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麻黃根甘平,功專收斂止汗,為佐藥。小麥甘涼,專入心經,養氣陰,退虛熱,為佐使藥。

  牡蠣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30g。

  用法:上三味為粗散。每服9g,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F代用法:為粗散,每服9g,加小麥30g,水煎溫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加小麥30g,水煎溫服。

  加減:若氣虛明顯者,可加人參、白術以益氣;偏于陰虛者,可加生地、白芍以養陰。自汗應重用黃芪以固表,盜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療效更佳。

  牡蠣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上三味為粗散。每服9g,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F代用法:為粗散,每服9g,加小麥30g,水煎溫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加小麥30g,水煎溫服。

  主治:體虛自汗、盜汗證。常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運用:本方為治體虛衛外不固,又復心陽不潛所致自汗、盜汗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牡蠣散的禁忌

  若為陰虛火旺所致之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屬于陽虛欲脫者,不宜使用本方。

查看詳情

補益劑

  四君子湯的方歌方義

  方歌: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益氣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四君子湯中和義,人參術苓甘草比,益氣健脾基礎劑,脾胃氣虛治相宜。

  方義:本證多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于面,故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四君子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兩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F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溫中祛寒。煩渴,加黃芪;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術、姜、棗;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

  四君子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運用:本方用于脾胃氣虛證,臨床應用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四君子湯的附方

  附方1:異功散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各9克,甘草、陳皮各6克。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主治:脾胃氣虛兼氣滯證。證見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滿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F用于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

  附方2: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各9克,甘草6克、半夏4.5克、陳皮3克。

  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證見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附方3: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木香2克、砂仁2.5克、人參3克、白術6克、茯苓6克、甘草2克、半夏3克、陳皮2.5克。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證見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附方4:保元湯

  組成:黃芪、人參、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益氣溫陽。

  主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均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兼行氣化滯,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兼燥濕和胃,適用于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于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保元湯,以補氣藥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于小兒元氣不足之證。

查看詳情

溫里劑

   理中丸

  理中丸是中醫方劑中的溫里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不過這種方劑的組成方法有很多,下面不如就讓小編為你盤點理中丸的不同處方吧。

  理中丸處方一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白術、干姜(炮)、甘草(炙),各二兩。[一方加炮過附子一兩]

  【炮制】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寒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八十丸,米飲湯送下,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理中丸處方二

  《傷寒論》: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別名】四順理中丸(《備急千金要方》卷三)、白術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處方】人參 干姜 甘草(炙)白術各90克

  【制法】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

  【功能主治】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治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

  【用法用量】以沸湯數合,和1丸,研碎,溫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熱,可加至3~4丸,然不及湯。

  【摘錄】《傷寒論》

  理中丸處方三

  《博濟方》卷二: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餅子,炙令黃熟)荊三棱(煨)蓬莪術(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陳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 白術各30克

  【制法】上十味,杵羅為末,用面糊為丸,如櫻桃大,以好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氣攻刺疼痛,心腹脹滿,胃冷吐逆,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鹽湯下。若婦人血臟氣攻刺,即用炒當歸、生姜湯嚼下1丸。

  【摘錄】《博濟方》卷二

  理中丸處方四

  《普濟方》卷二○八引《澹寮方》: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兩,干姜(煨)1兩,白術(炒)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湯嚼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引《澹寮方》

  理中丸處方五

  《古今醫鑒》卷五: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錢,干姜(炒)1錢,茯苓1錢,甘草(炙)1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錢。

  【功能主治】轉筋霍亂,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亂,并真陰癥,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取1丸細嚼,淡姜湯送下。

  【注意】忌食米湯。

  【臨床應用】真陰癥:嘉靖甲子年間,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腳心麻至膝,死者不計其數,時大方伯趙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摘錄】《古今醫鑒》卷五

  理中丸處方六

  《春腳集》卷四: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官棟參2錢(去蘆),漂白術2錢(土炒),干姜炭1錢5分,炙甘草1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5分重。

  【功能主治】小兒脾虛,中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四肢厥冷,一切虛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或1-3丸,用大紅棗去核、蒂,水煎湯,放涼調服。

  【摘錄】《春腳集》卷四

  理中丸處方七

  《育嬰秘訣》卷一: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山楂肉5錢,神曲(炒)3兩,半夏(湯泡)3兩,白茯苓1兩,陳皮(去白)1兩,萊菔子(炒)1兩,連翹1兩,發糵面(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別用生神曲5兩,入生姜汁1小盞,水調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

  【用法用量】每服白湯或清水飲送下。

  【注意】脾胃虛者勿服。

  【各家論述】此方脾胃虛者服之,虛虛之禍,疾如反掌。蓋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無食,脾虛不運,不思食者服之,則g伐之氣勝,故云然也。

  【摘錄】《育嬰秘訣》卷一

  理中丸處方八

  《普濟方》卷三六一: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干姜(炮)、白術、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主小兒胎寒,腹痛躽啼。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盞,加大棗1個(擘破),同煎至半盞,分3次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一

  理中丸處方九

  《直指》卷八: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干姜、白術、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補肺,止寒嗽。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炒阿膠、五味子煎服。

  【摘錄】《直指》卷八

  理中丸處方十

  《圣濟總錄》卷三十八: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高良姜(銼)1兩,白術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濃煎橘皮湯化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理中丸處方十一

  《外臺》卷六引《延年秘錄》: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白術2兩,干姜2兩(炮),人參2兩,甘草2兩(炙),大麥糵2兩(炒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飲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錄】《外臺》卷六引《延年秘錄》

  理中丸處方十二

  《千金翼》卷十八: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兩,白術1兩,干姜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婦人良方》引作“加減理中丸”。

  吐多痢少者,取枳實3枚(炙,4破),水3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1累;吐痢干嘔者,取半夏半兩(洗去滑),水2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若體疼痛不可堪者,水3升,煮大棗3個,取1升和1丸服之;若吐痢大極轉筋者,以韭汁洗腹腎,從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體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1枚(炮,去皮,四破),以水2升,煮1升和1丸服。吐痢悉止,脈不出體猶冷者,可服諸湯補之。

  【摘錄】《千金翼》卷十八

  理中丸處方十三

  《外臺》卷六引《廣濟方》: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8分,白術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熱不調,霍亂吐痢,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飲送下,1日2次。漸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減。

  【注意】忌生冷、油膩、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錄】《外臺》卷六引《廣濟方》

  理中丸處方十四

  《博濟》卷二: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阿魏1分(用白面兩匙,醋和作餅子,炙令黃熟),荊三棱(煨)1兩,蓬莪術(煨)1兩,甘草(炙)1兩,青橘皮(去白)1兩,陳皮(去瓤)1兩,干姜(炮)1兩,官桂(去皮)1兩,干木瓜1兩,白術1兩。

  【制法】上為末,用面糊為丸,如櫻桃大,以好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冷氣攻刺疼痛,心腹脹滿,胃冷吐逆,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鹽湯送下。如婦人血臟氣攻刺,用炒當歸、生姜湯嚼下1丸。

  【摘錄】《博濟》卷二

  理中丸處方十五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或吐或瀉,口干大渴,頭疼體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粥飲化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理中丸處方十六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甘草、白術(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冷飲,肢體倦怠,飲食少思。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查看詳情

祛暑劑

  清絡飲的組成、用法

  組成:鮮荷葉邊6克,鮮銀花6克,西瓜翠衣6克,鮮扁豆花1枝,絲瓜皮6克,鮮竹葉心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蚣鍦?,預防暑病。

  清絡飲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透暑熱。

  主治:治暑溫經發汗后,暑證悉減,但頭微脹,目不了了,余邪未解者;或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證。

  清絡飲的禁忌

  本方甘涼氣清走上,對暑熱挾濕,暑濕下注這不宜使用。

查看詳情

和解劑

  小柴胡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F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清熱理氣寬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軟堅散結;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利水寧心;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溫肺止咳。

  小柴胡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方義:本方多由邪在少陽,經氣不利,郁而化熱所致。治療以和解少陽為主。少陽經病證表現為三焦經以及膽經的病證。少陽病證,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適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解邪熱,疏達經氣;黃芩清泄邪熱;法夏和胃降逆;人參、炙甘草扶助正氣,抵抗病邪;生姜、大棗和胃氣,生津。使用以上方劑后,可使邪氣得解,少陽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得和,有汗出熱解之功效。

  小柴胡湯的禁忌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陰虛血少者忌用。

查看詳情

瀉下劑

  大承氣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大黃、枳實、厚樸、芒硝。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現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樸、枳實,大黃后下,芒硝溶服)

  加減:若兼氣虛者,宜加人參補氣,防瀉下氣脫;兼陰津不足者,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潤燥。

  大承氣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1、陽明腑實證 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旁流證 下利清谷,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

  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方義:本證是由傷寒之邪內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或溫病邪入胃腸,熱盛灼津所致。治療方法以峻下熱結為主。實熱內結,胃腸氣滯,腑氣不通,故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里熱熾盛,上擾神明,故譫語;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是熱盛傷津之征。

  “熱結旁流”證,乃燥屎堅結于里,胃腸欲排除則不能,逼迫津液從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熱厥、痙病、發狂等,皆因實熱內結,或氣機阻滯,陽氣被遏,不能外達于四肢;熱盛傷筋、筋脈失養而攣急;或胃腸燥熱上擾心神所致。

  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則腑氣不通,故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共為佐使。

  大承氣湯的禁忌

  本方為瀉下峻劑,凡氣虛陰虧、燥結不甚,以及年老、體弱等應慎用;孕婦忌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損耗正氣。

查看詳情

癰瘍劑

  仙方活命飲的方歌房

  方歌:仙方活命君銀花,歸芍乳沒陳皂甲,防芷貝粉甘酒煎,陽證瘡瘍內消法。

  方義:本證多由熱毒壅聚,氣滯血瘀痰結所致。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為主。熱毒壅聚,營氣郁滯,氣滯血瘀,聚而成形,故見局部紅腫熱痛;邪正交爭于表,故身熱凜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經,則脈數有力。

  方中金銀花性味甘寒,清熱解毒療瘡,故重用為君。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行氣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共為臣藥。瘡瘍初起,其邪多羈留于肌膚腠理之間,與白芷、防風相配,通滯散結,熱毒外透;貝母、花粉清熱化痰散結,消未成之膿;山甲、皂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可使膿成即潰,均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煎藥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藥力直達病所,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

  仙方活命飲的用法用量

  組成:白芷3g,貝母、防風、赤芍藥、當歸尾、甘草節、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沒藥各6g,金銀花、陳皮各9g。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F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加減:紅腫痛甚,熱毒重者,可加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黃以瀉熱通便;血熱盛者加丹皮以涼血;氣虛者加黃芪以補氣;不善飲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此外,還可以根據瘡瘍腫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適當加入引經藥,以使藥力直達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內服外,其藥渣可搗爛外敷。

  仙方活命飲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

  主治: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運用:本方為“瘡瘍之圣藥,外科之首方”,適用于陽證而體實的各種瘡瘍腫毒。臨床應用以紅腫焮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仙方活命飲的禁忌

  本方只可用于癰腫未潰之前,若已潰斷不可用;本方性偏寒涼,陰證瘡瘍忌用;脾胃本虛,氣血不足者均應慎用。

  仙方活命飲附方

  附方1、五味消毒飲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疔瘡初起,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舌紅苔黃,脈數。

  附方2、四妙勇安湯

  組成: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熱毒熾盛之脫疽。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均為陽證瘡瘍的常用方,均有清熱解毒之功。三方的不同點在于:仙方活命飲為癰腫初起的要方,除清熱解毒之外,還配伍疏風、活血、軟堅、散結之品,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五味消毒飲重在清熱解毒,其清解之力較仙方活命飲為優,側重消散疔毒;四妙勇安湯主治脫疽之熱毒熾盛者,藥少量大力專,且須連續服用。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08-2022 99健康網(www.americasautocenters.com)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亚洲另类春色偷拍@加勒比中文字幕无�?@Japanese无码@�?9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