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穴位百科
頭部穴位

  正營穴名解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并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散熱縮合并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在目窗后1寸,在頭臨泣穴與風池穴的連線上取穴。

  解剖: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按摩正營穴位的作用

  主治:緩解治療頭痛、頭暈、目眩、齒痛等。

  功效:平肝明目、舒筋活絡、吸濕降濁、疏風止痛、平肝熄風。

  正營穴位配伍

  正營穴配合谷穴、頰車穴、下關穴具有活絡止痛的作用,緩解治療牙痛、牙關不利;

  正營穴配太沖穴、陽白穴、風池穴緩解治療目赤腫痛、眩暈、頭痛;

  正營穴配頭維穴、風池穴、外關穴具有散風活絡止痛的作用,緩解治療偏頭痛;

  正營穴配印堂穴、外關穴、風池穴具有定眩止嘔的作用,緩解治療目眩,嘔吐。

查看詳情

神經衰弱按摩哪個部位

面部穴位

  玉液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口腔內,當舌系帶兩側靜脈上,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解剖:穴區淺層有舌神經(發自下頜神經)和舌深靜脈干經過;深層有舌神經、舌下神經和舌動脈分布。

查看詳情

  按摩玉液穴位的作用

  主治:急性扁挑體炎,口腔潰瘍,舌炎,咽炎;消渴。

  功效:清瀉熱邪,生津止渴。治重舌腫脹,難言,黃疸,口舌生瘡,喉咽諸熱,嘔吐,急腹痛,中風后遺癥,頑固性嘔吐。

  玉液穴穴位配伍

  中風語蹇: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太沖穴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內關穴、少府穴、魚際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氣海穴、命門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潰瘍: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平補平瀉)、潰瘍周圍(點刺)。

  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重舌腫脹,熱極難言:十宣穴,海泉穴在舌理中,金津穴在舌下左邊,玉液穴在舌下右邊。

  雙蛾風,喉閉不通:少商穴、金津玉液穴、十宣穴。

  口內生瘡,臭穢不可近:十宣穴、人中穴、金津玉液穴、承漿穴、合谷穴。

  三焦熱極,口舌生瘡:關沖穴、外關穴、人中穴、迎香穴、金津玉液穴、地倉穴。

  口氣沖人,臭不可近:少沖穴、通里穴、人中穴、十宣穴、金津玉液穴。

  消渴:水溝穴、承漿穴、金津玉液穴、曲池穴、勞宮穴、太沖穴、行間穴、商丘穴、然谷穴、隱白穴。

查看詳情

頸部穴位

  俞府穴名解

  俞府。俞,輸也。府,體內臟腑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氣血由此回歸體內。本穴是腎經體內經脈與體表經脈在人體上部的交會點,或中穴傳來的濕熱水氣在本穴散熱冷凝歸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腎經的體內經脈,氣血的流注方向是體內臟腑,故名。腧中者,其意與俞府同,中指內部。

  俞府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該穴位于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查看詳情

  按摩俞府穴位的作用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嘔吐,不嗜食。

  功效:回收體表液體。

  俞府穴穴位配伍

  配天突穴、肺俞穴、魚際穴治咳嗽、咽痛;

  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

查看詳情

肩部穴位

  天髎穴名解

  1、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2、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因其位處肩胛,穴內氣血所在的層次為天部,但其氣血的變化為收引冷降,氣血冷降后天部層次就為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則隨之匯入本穴,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天髎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解剖:皮膚由頸叢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膚較厚,與致密的皮下筋膜緊密相連。分布于岡上、下肌的血管神經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經。血管經肩胛橫韌帶的上方,神經穿過韌帶和肩胛切跡圍成的孔,然后進入岡上窩,再繞肩胛頸,進入岡下窩。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在岡上肌表面血管神經束內側,入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

查看詳情

  按摩天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功效:收引天部濕濁。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天髎穴穴位配伍

  配秉風、天宗、清冷淵、臑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查看詳情

胳膊穴位

  肘髎穴名解

 ?。?)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肘尖。指穴所在部位為肘尖部,無它意。

  肘髎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該穴位于人體的臂外側,屈肘,曲池穴上方 1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皮膚由臂后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查看詳情

  按摩肘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

  功效:通經散瘀止痛。

  操作:直刺0.5寸。

  肘髎穴穴位配伍

  配手三里、肩髃治療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查看詳情

手部穴位

  中沖穴名解

 ?。?)中沖。中,與外相對,指中沖穴內物質來自體內心包經。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沖出體表。本穴物質為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由體內外出體表時是沖射之狀,故名。

 ?。?)心包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物質是來自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且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出,故為心包經井穴。

 ?。?)中沖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體內心包經外出體表的高熱之氣,此氣外出體表后急速散熱降溫,所行為天之中下部而不能上行天之天部,表現出木的生發特性,故其屬木。

  中沖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距指甲游離緣約1分許。

  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分布;布有指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分支)。

查看詳情

  按摩中沖穴位的作用

  主治:昏厥、熱病、心煩悶、心痛、中風昏迷、舌強腫痛、中暑、小兒夜啼、咽喉腫痛、頭痛如破、身熱如火。

  功效:清熱、開竅、利喉舌。

  操作:淺刺1分或點刺出血。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中沖穴穴位配伍

  配內關穴、水溝穴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

  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不語、舌本腫痛;

  配商陽穴治耳聾時不聞音。

查看詳情

胸部穴位

  紫宮穴名解

  紫,色也,由紅和藍二種顏色合成,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既有一定的溫度又有一定的水濕。宮,宮殿也,指穴內氣血物質覆蓋的范圍較大。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化為溫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玉堂穴傳來的陽性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降而為天之中部的溫濕水氣,其水濕云氣所覆蓋的范圍較大,故名。

  紫宮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查看詳情

  按摩紫宮穴位的作用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胸痛,喉痹,吐血,嘔吐,飲食不下。

  功效:散熱益氣。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紫宮穴穴位配伍

  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氣、心煩。

查看詳情

腹部穴位

  中注穴名解

 ?。?)中注。中,與外相對,指里部。注,注入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的冷降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本穴物質為四滿穴傳來的水津濕氣,至本穴后則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故名。

 ?。?)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即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中注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下動、靜脈;有第10、第11肋間或肋下神經分布。

查看詳情

  按摩中注穴位的作用

  主治:腹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病證;月經不調。

  功效:利濕健脾。

  操作:直刺1~1.5寸。

  中注穴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次髎主治月經不調。

查看詳情

腰部穴位

  大橫穴名解

  1、大橫。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范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云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

  2、腎氣。腎,水也。氣,天部的氣態物也。腎氣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氣化的水濕云氣,在向本穴運行的過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層次橫向傳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層次,水濕進一步集結在云系之中,如腎水之運行,故名腎氣。

  3、人橫。人,氣血物質所處的層次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橫,穴內氣血運行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人橫名意指穴內氣血在人部橫向傳輸。理同大橫名解。

  4、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云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大橫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大橫穴位的作用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

  功效:轉運脾經水濕。

  操作:直刺1~2寸。短刺0.5~1.5寸。

  大橫穴穴位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治腹痛。

查看詳情

背部穴位

  中樞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第10胸椎棘突下。

  解剖:中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查看詳情

  按摩中樞穴位的作用

  主治:腰背疼痛,胃痛,嘔吐,腹滿,食欲不振,黃疸,寒熱,感冒,腰背神經痛,視神經衰弱。

  功效:健脾利濕、清熱止痛。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肝炎等。

  中樞穴穴位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可理氣和中、散寒止痛,主治胃痛;

  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主治腹滿、飲食不振;

  配委中、腎俞,可補腎強腰、通經止痛,主治腰痛、脊強。

  中樞穴相關論述

  《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

  《類經圖翼》:“一傳此穴能退熱,進飲食。”

查看詳情

臀部穴位

  中膂俞穴名解

  中膂俞。中,與外、與旁相對,指體內。膂,脊骨也。俞,輸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為腎之所主,內藏水液,水液氣化后由此外輸膀胱經,故名中膂俞。別名之意與中膂俞同。

  中膂俞穴準確位置

  定位:骶正中嵴(第3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3骶后孔。

  解剖:有臀大肌,深層為骶結節韌帶起始部;當臀下動、靜脈的分支處,布有臀下皮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中膂俞穴位的作用

  主治:腹瀉;疝氣;腰骶痛。

  功效:強健腰膝、清利濕熱。

  操作:直刺1~1.5寸。

  中膂俞穴穴位配伍

  配合谷、足三里主治痢疾。

查看詳情

腿部穴位

  中瀆穴名解

  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瀆,水流沖涮而成的小溝渠。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本穴物質為風市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膽經向下流躺時形成小溝渠之狀,故名。

  中瀆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查看詳情

  按摩中瀆穴位的作用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功效:疏導水濕。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中瀆穴穴位配伍

  配環跳、風市、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治中風后遺癥、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癥。

查看詳情

腳部穴位

  陷谷穴的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處也。谷,山谷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沖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

  2、胃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沖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和內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天部之氣是橫向傳于沖陽穴,地部經水則下傳內庭穴,本穴有傳輸胃經氣血的功能,故為胃經俞穴。

  陷谷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三跖骨間,第二跖趾關節近端凹陷中。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間隙。皮薄,由腓淺神經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經及足背靜脈網。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堅韌,其形成的足背韌帶的表面有足背(動脈)網, 由跗外側動脈、弓形動脈的分支和腓動脈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網并借跖背動脈的穿支與足底動脈吻合。針經上述結構以后,在趾長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間,穿經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間隙內的骨間肌。以上諸肌均由腓深神經支配。

  按摩陷谷穴的作用

  主治:1. 目赤腫痛,面浮水腫。

  2. 足背腫痛,足痿無力

  功效:清熱解表,和胃行水,理氣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陷谷穴穴位配伍

  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會穴、前頂穴、公孫穴緩解治療卒面腫。

查看詳情

足底穴位

  足通谷穴名解

 ?。?)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會也,兩山中間的空曠之處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也。本穴物質一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寒濕水氣,二為至陰穴上傳于此的天部濕熱水氣,二氣交會后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縮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經回流至陰穴,故名。

 ?。?)膀胱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主要為散熱冷降,冷降的地部經水極為細小,故為膀胱經滎穴。

 ?。?)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為散熱冷降,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征,故其屬水。

  足通谷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第5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寸。

  解剖:有跖趾側動、靜脈;布有跖趾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查看詳情

  按摩足通谷穴位的作用

  主治:頭痛,項痛;鼻衄;癲狂。

  功效:升清降濁。

  操作:直刺0.2~0.3寸。

  足通谷穴穴位配伍

  配上星、內庭主治鼻衄;

  配風池、風門、天柱、后溪主治項痛、項強。

查看詳情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

  本經腧穴:中府,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中府穴

  【別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義】收募三焦腑中的氣態物輸供手太陰肺經。

  【名解】1)中府。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輸送之意。府,臟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源于胸腹內部。

  3)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并傳輸肺經。

  4)手足太陰之會。中府穴為手足太陰之會,非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手太陰和足太陰二經物質交會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同時具有此二經氣血物質的特性,以“手足太陰”名之是為了和其它的交會穴統一說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氣態物,以肺氣和脾氣為主,分布為少氣多血,即是氣壓低、溫度高。

  【運行規律】體內的溫熱水濕氣態物由三焦腑系統躍遷到體表系統的皮部層次。

  【功能作用】以水濕氣態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統向體表系統輸送高溫能量、體液及各種營養物質;通過向外輸送物質能量的形式來調節改變三焦腑系統和體表系統的溫、壓狀況。

  【治法】肺虛肺寒肺濕則多灸或久留針補之;肺實肺熱肺燥則急瀉之或用水針,莫灸。

  【定位】在胸外側部,云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當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一 肋間內、外??;上外側有腋動、靜脈, 胸肩峰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胸前神經分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配伍】配尺澤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陰經交會穴。

  云門穴

  【穴義】手太陰肺經少氣多血,肺經氣血由此傳輸四極。

  【名解】云,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將穴內的微觀物質放大到宏觀狀態并以類象的方式來形容本穴氣血的特征。門,出入的門戶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經脈與外部物質交換的一個重要門戶。云門名意指肺經氣血以云狀氣態物的形式傳輸經穴之外。本穴物質為中府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因其從體內的高溫區外出體表的低溫區,外出至體表后它仍高于體表的環境溫度,因此它會繼續向云門穴上行。行至云門穴后,此水濕氣態物縮合并化為云狀氣態物且以云狀氣態物的形式向經穴外傳輸,故名云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云狀氣態物,比中府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位置為肺經氣血中的最高點,熱能的吸收和擴散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運行規律】氣血物質的運行分為二個部分,一部分以云狀氣態物的形式向肺經以外的皮部傳播,一部分以冷縮后的雨狀云系循肺經路線傳向

  天府穴

  【功能作用】傳輸肺經的氣血物質;調節輸入肺經及輸入肺經以外部分的物質比例。說明如下:當中府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偏低、濕度偏大時(此即氣虛的狀態),由于經脈內部的氣血物質亦不飽滿,因此云門穴向肺經以外傳輸的云狀氣態物就不及,回歸肺經的雨狀云系氣態物就偏多。反之,當中府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偏高、濕度偏小時(此即氣實的狀態),由于經脈內部的氣血物質飽滿有余,因此云門穴向肺經以外傳輸的云狀氣態物就偏多,回歸肺經的雨狀云系氣態物就不及。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頭靜脈通過,深部有胸肩峰動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的分支臂叢外側束、鎖骨上神經中后支。

  【配伍】云門、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天府穴

  【穴義】輸供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于天。

  【名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門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為肺經陽氣上輸天部之門府。本穴物質由云門穴傳輸而來,和天府穴處的溫度場相比,云門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仍處于高位,在天府穴處氣血物質的變化仍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以陽熱之氣的形式上輸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強調穴內氣血物質的這一變化,故名天府。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氣態物,其存在形式為雨狀云系,比云門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的天部空間層次也比云門穴的要低。

  【運行規律】氣血運行分為二個方面,一是云門穴傳來的雨狀云系氣態物進一步散熱縮合冷降,化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狀云系并向俠白穴傳輸,二是隨著穴內物質的熱散,一部分氣化的陽熱之氣上升于頭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傳肺經的氣血物質,通過熱散的方式傳遞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天之天部。

  【治法】寒則補而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解剖】肱二頭肌外側溝中;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

  【主治】氣喘,鼻衄,癭氣,臂痛。

  【配伍】配曲池治療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俠白穴

  【穴義】肺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

  【名解】俠,挾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氣血物質在經過本穴的變化轉變后所表現出的特征。俠白名意指肺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府穴傳來的雨狀云系,由于氣血物質不斷地遠離人體的胸腹高溫區,因此水濕云氣在本穴處的變化乃是一個散熱冷降縮合的過程。由于不斷地散熱冷降縮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氣血物質以雨降的形式從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從皮層降到了肌肉層。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挾擠則下,天部烏云化雨而落由此變得清白之意。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雨狀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經水。

  【運行規律】天部的雨狀云系散熱縮合后以雨降的形式歸降地部并循肺經流行。

  【功能作用】清降肺濁,潤脾除燥。

  【治法】寒則先點刺出血后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藏象】人體肺經中的氣血物運行是從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東運動的冷濕氣流,冷濕氣流的水濕濃度超過了它的臨界飽和值,云團就會化作雨水從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會變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轉換。俠白穴即是人體內的降雨點,正常情況下,肺經天部的冷濕云氣由俠白穴從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證肺氣的清和脾部的潤,體現肺氣的宣降特 征。但是,俠白穴之雨氣是否歸降于地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俠白穴處的溫度場、壓力場高低,局部區域的溫度場、壓力場偏高可使氣化成為穴位的主導運動而雨氣不降,二是天府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本身水濕濃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達到雨降的云氣水濕濃度臨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與地部陰性水濕分配的不均勻。

  【定位】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

  【解剖】肱二頭肌外側溝中;當頭靜脈及橈 動、靜脈分支;分布有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經過處。

  【主治】咳嗽,氣喘,干嘔,煩滿,臑痛。

  【配伍】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尺澤穴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解剖】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 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直下為橈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

  【配伍】配太淵,經渠治咳嗽,氣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熱;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陰經所入為“合”。

  孔最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 7寸處。

  【解剖】有肱橈肌,在旋前圓肌上端之外緣,橈側腕長、短伸肌的內緣;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病,痔疾。

  【配伍】配肺俞尺澤治咳嗽,氣喘;配魚際治咳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手太陰經郄穴。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主治】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

  【配伍】配合谷治傷風頭痛項強; 配肺俞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

  經渠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解剖】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有旋前方肌當橈動、靜脈外側處;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配肺俞,尺澤治咳嗽。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太淵穴

  【定位】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解剖】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展長肌腱內測;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 ,氣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癥。

  【配伍】配尺澤,魚際,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無脈癥。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陰經所注為“輸”;肺經原穴;脈會太淵。

  魚際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對掌??;血管當拇指靜脈回流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 ,咳血 ,咽喉腫痛,失音,發熱。

  【配伍】配孔最,尺澤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手太陰經所溜為“滎”。

  少商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 ,鼻衄 ,發熱 ,昏迷,癲狂。

  【配伍】三棱針點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腫痛;配中沖治昏迷,發熱。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陰經所出為“井”。

  經脈病候

  《靈樞。經脈》原文

  是動則?、?,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⑵,甚則交兩手而瞀⑶,此為臂厥⑷。

  是主肺所生病者⑸:咳,上氣,喘喝⑹,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⑺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⑻;氣虛⑼ 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⑽。

  注釋

 ?、攀莿觿t?。瓘埦霸馈额惤洝纷ⅲ?ldquo;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指這一經脈發生異常變化就可能出現有關病癥。

 ?、迫迸?mdash;—指鎖骨上窩部。缺盆中,包括喉嚨部分。

 ?、穷?mdash;—音茂。指心胸悶亂,視力模糊而言。

 ?、缺圬?mdash;—指前臂經脈所過發生氣血阻逆的見癥。

 ?、墒侵鞣嗡≌撸高@一經脈(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癥。

 ?、蚀?mdash;—氣喘聲粗。“喝”或誤作“渴”。

 ?、藲馐?mdash;—指實癥、陽癥,與氣虛相對而言。

 ?、糖?mdash;—指呵氣?!短亍窏钌仙谱ⅲ?ldquo;陰陽之氣,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確切。此處屬實證,當是指張口出氣。

 ?、蜌馓?mdash;—指虛癥、陰癥,與氣盛相對而言。

 ?、文缟儯?,讀作尿。小便顏色異常。

  翻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癥:肺部脹滿,膨膨氣喘、咳嗽,鎖骨上窩“缺盆”內(包括喉嚨部分)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手,感到胸部煩悶,視覺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癥。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癥,如咳嗽,氣上逆而不平,喘息氣粗,心煩不安,胸部滿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邊(經脈所過處)疫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

  本經氣盛有余的實癥,多見肩背疼痛,感冒風寒自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張口噓氣;本經氣虛不足的虛證,多見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顏色異常。

  主治

  本經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臟腑?。嚎却?,上氣,煩心,肺脹滿,小便數而欠。經脈?。盒貪M,缺盆痛,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查看詳情

奇經八脈

  督脈

  督脈起于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后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督脈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單28穴,分別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長強

  【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鎮痙熄風,清熱利濕,固脫止瀉。

  【主治】①泄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②癲狂癇。

  【類別】督脈、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絡穴

  腰俞

  【定位】在骶部、當后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作用】調經通絡,清熱利濕。

  【主治】①癲狂,癲癇。②痔疾。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④月經不調。

  腰陽關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強腰補腎,調經通絡。

  【主治】①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門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壯陽益腎,強壯腰膝,固精止帶,疏經調氣。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帶下。③泄瀉。④腰脊強痛。

  懸樞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

  【主治】①腰脊強痛。②泄瀉,腹痛。

  脊中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泄瀉。②黃疸。③痔疾。④癲癇。

  中樞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黃疸,嘔吐,腹脹滿。②腰脊強痛。

  筋縮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痙熄風,健脾調中。

  【主治】①癲癇。②脊強。③胃痛。

  至陽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寬胸理氣,清熱利濕,健脾調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黃疸。③胸脅脹痛,咳嗽,背痛。

  靈臺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熱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瘡。③咳嗽,脊背強痛。

  神道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強痛。

  身柱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風退熱,宣肺止咳,寧心鎮痙。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癲癇。③脊背強痛。

  陶道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頭痛,脊強。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①熱病,瘧疾,骨蒸盜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③癲癇。④咳喘。

  【類別】督脈、手、足三陽脈交會穴。

  啞門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二頸椎棘突下緣

  【作用】熄風止痙,通絡開竅,疏風活絡。

  【主治】①情志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乏力。②聾啞。③中風,舌強不語,暴瘖。④癲狂癇。⑤后頭痛,項強。⑥鼻衄。

  【類別】督脈與陽維交會穴。

  風府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作用】疏散風邪,清心開竅,通利機關。

  【主治】①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②頸痛項強,眩暈,咽痛。

  【類別】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

  腦戶

  【定位】在頭部,后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作用】散風清熱,開竅止痙。

  【主治】①頭暈,項強。②癲癇。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強間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作用】散風通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頭暈,眩暈。②癲狂癇。③中風偏癱。

  后頂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癥,煩心,失眠。

  百會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平肝熄風,升陽益氣,醒腦寧神,清熱開竅。

  【主治】①眩暈,頭痛。②昏厥,中風偏癱,不語。③脫肛,陰挺。④癲狂不寐。

  【類別】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

  前頂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作用】平肝潛陽,清熱熄風。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中風偏癱,癲癇。

  囟會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作用】平肝熄風,醒神鎮驚。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癲癇。④小兒驚癇。

  上星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頭痛,目痛。②鼻淵,鼻衄。③癲狂。④中風偏癱。

  神庭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風止痙,通竅安神。

  【主治】①失眠,驚悸,癇癥。②頭痛,眩暈。③鼻淵。

  【類別】督脈、足太陽、陽明經交會穴。

  素髎

  【定位】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作用】清熱宣肺,宣通鼻竅,蘇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兒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淵、酒(查皮)鼻。③目脹痛,視物不清。④足跟痛。

  水溝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作用】開竅啟閉,蘇厥救逆,清熱化痰,寧神鎮痛。

  【主治】①暈厥,中暑,中風昏迷,精神障礙,牙關緊閉。為急救要穴。②癲狂、癇癥。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腫。

  【類別】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

  兌端

  【定位】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瀉胃熱,定驚止痛。

  【主治】①癲狂。②牙齦腫痛,口喎。

  齦交

  【定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作用】清熱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瘡出血、痔疾疼痛。③齒齦腫痛。④鼻淵。⑤癲狂。

  督脈分支

  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巔頂交會,人絡于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督脈臨床表現

  脊柱強直、角弓 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劂。

  邪犯督脈可表現為牙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志昏迷、發熱,苔白或黃,脈弦或數。

  督脈虛衰可表現為頭昏頭重,眩暈,健忘,耳鳴耳聾,腰脊酸軟,佝樓形俯,舌淡,脈細弱。

  督脈陽虛可表現為背脊畏寒,陽事不舉,精冷薄清,遺精,女子少腹墜脹冷痛,宮寒不孕,腰膝酸軟,舌淡,脈虛弱。

  督脈主治病癥

  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如頸項強痛、角弓反張等癥。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查看詳情

十五絡脈

  手太陰絡脈

  手太陰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列缺,即從列缺穴處由手太陰經分出,起始于手腕上部列缺穴兩肌肉分歧處,與手太陰經相并而行,散布于手大魚的邊緣部(魚際),由腕后一寸半(即列缺)處走向手陽明經。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手掌熱;虛證為呵欠,氣短,或尿頻、遺尿等。當取列缺穴治之。

  手太陰絡脈的循行規律

  《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

  其?。簩?,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呿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太陰絡脈的注釋

  另--即絡脈。從本經分出的絡脈,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經脈。 分間--指分肉之間。當橈骨莖突后方。

  并--指與經脈并列而行。

  手銳--手的銳骨部,指魚際后方。

  欠呿——欠,呵欠;呿:書中寫法為(去欠),張口的樣子。虛則欠呿,肺氣不足所致。

  遺數--遺,小便不禁;數,小便頻數。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08-2022 99健康網(www.americasautocenters.com)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亚洲另类春色偷拍@加勒比中文字幕无�?@Japanese无码@�?9在线视频